风水表里上下分消,阳衰化裁真武白术

名医简介

徐小圃(1887〜1959),上海已故名医,儿科大家。

水肿是因感受外邪,或脾肾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水肿有阳水和阴水之别。小儿阳水辨证属风湿相搏者为多,每由风邪所伤,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湿相搏,溢于肌表,可见发热恶寒、咳嗽气急、遍体浮肿、小便短少等症。阴水辨证属脾肾阳虚者为多,每由内伤脾肾,不能运化水湿,或由阳水转变而来,可见面浮足肿、按之凹陷、四肢清冷、大便溏泄等症。先生治疗小儿风湿相搏之水肿,每拟上下表里分消治法,方用麻黄汤、五皮饮等化裁。选用麻黄、桂枝发表宣肺;杏仁、郁金等开宣肺气;葶苈子下气行水;茯苓皮、大腹皮、五加皮、生姜皮、陈皮、车前子、陈葫芦等渗利水湿;茅术、厚朴等燥湿健脾。兼内热者,加川连、石膏清火泄热。对于脾肾阳虚的阴水患儿,先生每投温阳利水之剂,方用真武汤为主,并选加肉桂、胡芦巴、仙灵脾助阳化湿之品。若久泻伤脾,脾肾两亏致水肿者,则予真武汤合七味白术散温培脾肾而化水湿。

许幼

风湿相搏,身热四日,无汗不解,遍体浮肿,咳呛气急,舌白,脉浮数,四肢清冷。治以辛开淡渗,不喘则佳。

生麻黄4.5g、川桂枝4.5g、水炙细辛4.5g、川厚朴4.5g、炒茅术12g、白杏仁12g、广郁金9g、带皮苓18g、冬瓜皮18克g车前子12g、萆薢11g、陈葫芦12g、陈麦柴9g。

沈幼

风湿相搏,遍体浮肿,寒热有汗,咳呛气急,舌白,脉浮数。治以疏利,恐其变迁。
生麻黄4.5g、川桂枝6g、川厚朴4.5g、炒茅术9g、白杏仁12g、广郁金9g、带皮苓18g、冬瓜皮18g、车前子12g、萆薢15g、苡仁18g、陈葫芦12g、姜半夏9g。

上两案症见发热,咳呛气急,遍体浮肿,乃风湿相搏,故选用麻黄、桂枝、细辛、杏仁、郁金疏表开肺;茅术、厚朴、半夏化湿散满;带皮苓、冬瓜片、车前子、萆薢、陈葫芦、苡仁淡渗利水。陈麦柴(大麦秸之类)功能通利小便,先生常用以治疗小儿肿胀。

朱幼

风湿相搏,水邪泛滥,遍体浮肿,咳呛痰鸣,气急,便粘溺少,舌无苔,不渴,脉濡数。姑与辛开淡渗,恐其滋变。

川桂木9g、生麻黄1.8g、葶苈子9g、带皮苓12g、橘皮核各4.5g、大腹皮12g、五加皮9g、姜皮4.5g、冬瓜皮9g、安桂1.8g、陈葫芦9g。

此例风邪外侵,湿浊中阻,肺气不宣,无以行水,脾为湿困,不克制水,遂致水邪泛滥,周身浮肿,乃阳水实邪。方用桂木、麻黄开玄府、宣肺气,因膀胱气化不利,通调失职,故以桂木易桂枝,桂木具化气行水之功。复用葶苈子下气行水,五皮饮以皮行皮,利水退肿,皆上下分消之治法;佐以陈葫芦通利水湿;又肾阳衰馁不能化水,亦足致水肿,故加安桂助肾阳,化水湿。

陆幼

一诊两月以来,遍体浮肿,旬日之间,咳呛龈腐,无汗溺少,便泄粘腻,舌白,脉濡。证情复杂,不喘则佳。拟上下分消,以冀奏效。

生麻黄4.5g、葶苈子4.5g、小川连3g、川朴4.5g、白杏仁12g、生石膏18g、带皮苓18g、冬瓜皮18g、车前子12g、橘核9g、陈麦柴9g、陈葫芦15g、生苡仁30g。

二诊身热无汗,咳呛气急,龈腐渐化,便泄溺少,舌白,脉濡数。再宗前法,以冀弋获。

生麻黄6g、葶苈子4.5g、小川连3g、川朴4.5g、白杏仁12g、广郁金9g、带皮苓18g、冬瓜皮18g、车前子12g、橘核9g、萆薢15g、陈麦柴9g、陈葫芦9g。

三诊龈腐已化,身热得汗较轻,咳呛气急,浮肿如故,溺少便溏,舌白,脉濡数,再宗前法。

生麻黄4.5g、葶苈子3g、小川连3g、川朴4.5g、白杏仁12g、广郁金9g、带皮苓18g、冬瓜皮18g、车前子12g、萆薢15g、陈麦柴9g、陈葫芦12g、黑锡丹12g。

本例水肿,兼见龈腐,故于上下分消之中加川连、石膏清其胃火。三诊时龈腐已化,但气急浮肿,故加黑锡丹温肾纳气。

李幼

面浮,足肿,腹膨,三月于兹。神倦懊憹,动辄气急,四肢清冷,小便短少,面㿠无华,脉息濡数。真阳不足,水气上逆,与真武法。

黄厚附片9g、上安桂3g、活磁石30g、茯苓9g、焦白术9g、炒白芍4.5g、仙灵脾9g、胡芦巴9g、甘草2.1g、生姜9g。

《伤寒论》真武汤为治阳虚水肿之要方。方中附子、生姜温阳散水;白术、茯苓健脾渗水;白芍缓急止痛而制姜附之辛烈,实脾肾双顾之剂。先生用此方,辄加肉桂补命火而助气化;胡芦巴暖丹田而逐寒湿;益以仙灵脾之壮元阳,利小便,常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案复诊二次,药不离附、桂、苓、术而竟全功。

费幼

一诊多泻伤脾,面浮肢肿,舌淡,脉软,治以温化。

黄附片9g、炒白术12g、川桂木3g、胡芦巴12g、巴戟天12g、煨益智12g、破故纸12g、废诃子4.5g、煨肉果4.5g、川厚朴3g、陈艾炭2.4g、炮姜炭4.5g。

本例久泻伤脾及肾,脾肾阳虚,不能化水,致面浮肢肿,予温阳化水法为治。方中附子温肾壮阳;桂枝(桂木)通阳化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厚朴、藿梗除湿和中;巴戟、胡芦巴温肾逐湿;炮姜炭、陈艾炭、伏龙肝、益智仁、破故纸、肉果、诃子温中助阳止泻。脾肾阳旺,水湿得化,则肿消泻止。

陆幼

面浮肢肿,便溏未止,舌无苔中裂,脉软。气阳式微,治以温培脾肾。

黄厚附片15g、上安桂2.4g、炮姜炭9g、生龙齿30g、潞党参9g、炒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3g、干葛4.5g、藿梗9g、陈皮6g、煨益智12g、破故纸12g。

本例症见浮肿,便溏,乃脾肾阳衰,气化不利,水湿滞留,方用真武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温培脾肾,而退水湿。

(陆鸿元、邓嘉诚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