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陈亦人(1924〜),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水肿一病,《内经》称“水”,仲景曰“水气”,巢元方以降,始定称水肿,沿用至今。举凡西医之心源性、肾源性、营养性、内分泌性水肿等,皆属是病范畴。
水肿病机,《内经》即有“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肯定了肺、脾、肾在水肿病中的主导作用。明代李士材、张介宾二氏,强调肺、脾、肾三脏相干,确有见地,影响深远,至今仍崇此说。在辨证上,自朱丹溪提出阴水、阳水两纲,从根本上区分了虚实两类性质不同的水肿,为临床立法用药提供了依据,实较先进,一直沿用不衰。考中医对是病的认识,大体有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从实治,遵《内经》“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以及仲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旨,多用泻法(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等);宋代以后,提出阴水之说,多重调补脾肾。观今日概况,仍未出此藩篱,如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认为,水肿之机,“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治疗上,除用发汗、利尿、攻逐等法外,还有健脾、温肾等法”。仍遵阴水阳水两纲分类而治,颇能代表今日临床现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水肿之病固然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依法治之当然可以获效,但亦非尽然,有时往往治之乏效,甚则愈治愈烈,其理为何?盖水肿一病,除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外,与肝脏功能失调也有重要关系。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病,系全身气化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肝为将军之官,为刚脏,具左升、主动的疏泄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军要环节。它的疏泄功能,首先体现为调畅气机,保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若肝气郁结,则气机紊乱,津液输布失常,不循常道,化而为水,在内为饮,在外为肿,不管化饮生肿,均见小便不利。因小便是水液外排的主要方式,小便不利,必然致水湿内停。小便通利,固然与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转输,肾的气化有关,而与肝的疏泄亦体戚相关,仲景深明其理,其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318条)勿庸置疑,本条之“悸”、“小便不利”的主要病机即是肝郁气滞使然,故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肝气一调,水饮自去。他如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也是用疏肝调气之法,以利在内水饮之邪的典范。再如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对此条争议颇多,不好理解。其实,本条病机仍属肝实证,责由肝气不调,湿热下注,故用牡蛎平肝,以蜀漆、葶苈、商陆之辛以发越肝气,使肝气条达。商陆之兼酸,合牡蛎以约肝,使之不过。辛散酸收,酸以柔肝体,辛以调肝用,使肝之疏泄,既无太过,亦无不及。至于苦以泻热,淡以利水,皆佐使之味,标本齐治之法,故用于水肿,当有良效。考历代各家之争,实是胶柱于水肿与肺脾肾关系之故,若跳出此束缚,此条不难理解。
肝与水肿的关系,其二体现于它的藏血与行血方面。血归肝藏,其运行又赖肝之疏泄,气机条达,升降出入有序,气行则血行,使肝血旺盛,周流全身。若肝气郁结,气滞而血瘀。瘀血一生,又阻滞脉络,影响气机,使津液不布,化而为水。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即是指此而言的。这种水肿,并非肺脾有关者,而是肝经瘀滞的结果,当责之于肝的血分病变,故仲景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是舍本求末,于病无益”。对此,晚清的唐容川氏深有体会,其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从而将瘀血这一病机在水肿病中的作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这一病机观点本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水肿与肺脾肾紧密相连,已成定势,积习难改,故仍将这一学说置之脑后,而根本未考虑调肝。其实,仲景早就提出了治法方药:“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小便不利者,蒲灰散主之。”用蒲黄活血化瘀,通经调肝,以治其本;滑石清热利尿,以治其标。药虽两味,但治疗思路已昭然若揭,深究之颇有意义。
肝经瘀血而致水肿,是临床常见的事实。此类水肿,若依传统的治法往往无效,而采用仲景之法,从肝论治,活血化瘀,淡渗利水,往往收效迅捷。对于方药,可在此治法指导下遣方,不必拘于仲景原方。如曾治刘某,女,43岁,南京市人。1994年12月15日初诊。面浮腿肿,周身虚浮已3年,曾被诊为“慢性肾炎”,住院治疗月余,好转出院。继之水肿又作,即用中西医治疗,叠进汤药及西药激素等乏效,下肢肿甚,压之凹陷,手指尽肿,两手麻木,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舌边痛,苔薄脉沉。观前医用药,有宣肺者,有健脾者,有温肾者,有专主攻逐者……不一而足。据证而析,麻属气虚,木乃血瘀,肿因络瘀而起,故治姑进活血,参以疏风利水之剂,标本齐治。
水煎服,每日1剂。7剂。方以黄芪补气推血,气行则血行。柴胡疏肝解郁,辛以散之,舒发肝气,肝气和则血可归经。配以白芍柔肝养肝,肝体健则其功自达。泽兰、红花、桃仁、蒲黄主入肝经,活血化瘀,瘀祛经通,水道畅达,皆为治本之品。况上药相合,补肝疏肝,瘀去新生,使肝有所藏,体有所化,体用齐调,实长治久安之举也。泽泻、苡仁、防风、防己皆渗利水湿之品,能推陈致新,外排废水,乃治标措施。全方合用,治肝气调肝血,以达利水消肿之效。因诊务繁忙,接触患者较广,况此法此治属常规之举,毫无特殊,故渐而淡忘,转眼间2年已逝。1996年12月10日,患者因他病来诊,盛赞其事,谢之由衷,言服上药7剂,肿退病除,再未复发,西医检查一切正常。复检视前记病案,一一在目。
嘻!余临证从肝论治水肿,难以胜数,与现时习惯相左,而与经旨则合,何谬之有?
如上所言,水肿病因病机复杂,切莫一见水肿,即责肺脾肾也,与肝之疏泄失常因果相依,要之应辨证论治,有是证即用是药。病机变化变动不居,欲克敌制胜,必据病机之所在而灵活用药,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看似被动消极,实为临敌之宝,不可不问敌之来路战法,先拟火攻,看似胸有成竹,实乃取败之由也。同理,不能先印定肺脾肾三脏相干,不察肝气瘀血,先入为主,一概以成法治之,效必不佳矣!至于今日,活血化瘀滥用,不问根由,皆投活血化瘀之品,也是一种臆测,不足取也。此处所讲,系仲景所言之“血分”,即由瘀血而致水肿,肝瘀是其病机所在,故用活血化瘀为主,瘀去则肿势自消。一般而论,肝经瘀血而致之水肿,实证较多,然有肝血不足者,仲景疗此,每用阿胶,如《伤寒论》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中即有阿胶养血补血;再如《金匮要略》产后病:“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方以大黄配阿胶,活血养血,破瘀通经,以甘遂攻逐水饮。等等用法,俱是明证,当细参详。
(张喜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