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清代医家。吴。《内经》有石瘕、石水之证,多属阳气不布,水道阻塞。少腹有块坚硬者为石瘕,水气上攻而腹满者为石水。此症初起小便不利,今反小便不禁,而腹渐胀满,是石水之象。考古石水治法,不越通阳利水,浅则治膀胱,深则治肾,久则治脾。兹以一方备采。
四苓散去猪苓,加大腹皮、陈皮、川朴、桑白皮、乌药、桂枝、鸡内金。朝服肾气丸三钱。
朱。肿胀已退,脉象较前稍大,汗出至膝而止。阳气有流通之象,阴湿有消化之机。今以温理中州,中州得运,庶几决渎流通,寒转为温,否转为泰矣。然须调养百日,庶无反复之虞。
又:肿胀由乎脾肾,阳虚水湿偏淫。通阳化湿水邪平,方法原为对证。面目四肢俱瘪,单单大腹膨脬,更兼遗泄再伤阴,久病恐难胜任。
桂枝陈皮冬瓜皮益智仁姜皮
另:六味丸三钱,药汁送下。
王。湿热素伏下焦,皮肤顽癖。近感风邪着腠理,陡然寒热,面目上部先肿,蔓延中下,急不行运。今以扶脾和中理气,宣达三焦,冀其气化流通。
杜。风水相搏,一身暴肿,上则咳嗽,喉有痰声,下则溏泄,小便不利。发汗而利小便,是其大法。计不出此,迁延匝月,节近清明,天气温暖,肺胃久蕴之风,从中暗化为热。反服肾气汤方,意欲通阳化水,阳未通而阴先劫,水未化而火反起矣。于是舌燥唇焦齿黑,心烦囊缩,胸腹肤红,危险之象,已造极中之极。勉拟清肃肺胃,存阴泄热,以冀转机为幸。
绿豆汤代水。
又:肺得热而不降,肝有火而上升,胃居于中,受肝火之冲激,欲降不能而反上逆,由是呕吐不纳矣。昨用清金以通决渎,幸水道已通,高原得清肃之令。然中焦格拒,艮阳失游溢之权,似宜转运其中。但肝火炽甚,徒运其中无益也。当清肝之亢,以衰木火之威,胃不受肝之克,而中气得和,则呕可以宁矣。
绿豆生姜汤送下。
渊按:风水坏证也。两方应变俱佳。
奚。湿热内阻肠胃之间,横连膜原。膜原者,脏腑之外,肌肉之内,膜之所舍,三焦决渎之道路,邪留不去,是为肿胀。胀属气,肿属水。是必理气而疏决渎,以杜肿胀之萌。
用葫芦大者一枚,将三味纳入,再入陈酒一大杯,隔汤煎一炷香。取出葫芦中药,炒研为末,再以葫芦炙炭共研和。每晨服一钱惠。湿伤脾肾之阳,先腰痛而后足肿,脘中作痛,口沃酸水。用甘姜苓术汤合五苓散加味。
渊按:沃酸一证,《内经》言热,东垣言寒,究竟辛通药最效。
又:前用辛温通阳,甘淡祛湿,脘痛,足肿,呕酸等症皆除,惟跗肿未退。减其制以调之。
薛。先足肿而后腹满,面浮,寒湿伤于下而渐上攻也。通阳化湿以利小便立法。
僧。水肿自下而起,腿足阴囊,大腹胸膈,泛滥莫御。
今先从上泻下。肺主一身之气,又曰水出高原,古人开鬼门,洁净府,虽从太阳,其实不离乎肺也。
每日服五分。
渊按:水肿实证,治法如是。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葶苈泻肺,椒目泻肾。控涎丹不及舟车丸合拍。
白。火炎于上,水溢高原。肺金受邪,面红浮肿,唇鼻俱赤,而有皮烂之形。腹部腿足亦肿,三焦俱受其病矣。行步咳喘,邪在手太阴无疑。用吴鹤皋麦门冬汤泻火泄水为法。
渊按:此水肿之变证也。用轻清宣化上焦,所谓轻可去实。
范。下有湿热,上受风温,初起寒热,即便周身浮肿,咳嗽气塞,似与风水同例。拟越婢加术汤。
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盖风伤于上,湿伤于下,气道蕴塞,肺失宣降,脾失转输,上则咳喘,下则溲涩,中则腹满,而水肿成焉。证名风水,载于《金匮》。病在肺脾,法在开上、疏中、渗下,从三焦分泄。
二陈汤
王。内有湿热,外着风邪,风与水搏,一身悉肿。此属风水。当发汗。
(《王旭高临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