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化阴治水肿

名医简介

李铎,清代医家。

上舍双泽承庚兄,久客滇黔烟瘴之地,平日嗜酒无度,患痔血病十余年。今长夏以来,血下如注,肌肉痿黄,面目唇爪皆无华色,乃血脱血馁。渐加浮肿喘促,下午尤甚,晨起略轻,是阴损及阳,致气机不化水谷,内因之湿,得以泛滥肢体而为肿矣。诊脉尺寸俱虚,两尺反大,中阳衰微,浊阴互结,足为明验。据述参、茸、术、附一派大补,服至无算,而厥疾不瘳。要知病有变候,法宜斡旋,执一方而可以统治百病,则余未敢信也。兹拟温理中阳,化阴驱湿一法,俟肿消喘定,再治夙疴为宜。

附片(制)茅山术姜炭茯苓蜀椒(带目炒出汗)泽泻川牛膝木瓜依方十剂,清晨《金匮》肾气丸五钱,白汤下。又前进通阳化阴法,浮肿渐消,已属投洽,然亦时肿时消耳。复诊脉,两关浮大而滑,右更鼓指,足征阳微阴结不谬。《内经》曰:三阴结谓之水。三阴结者,脾肺肾寒结化水也。按:人身一小天地,阴阳和则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今阴阳乖逆,则气机不运,身中之阴气尽化为水。又诸书载阴水发黄,湿胜则肿。又水气格阳则为喘,水寒乘肺亦为喘,肺主气,肾纳气,肾虚则水不安其位,故治以肾气丸即此义也。又据述,腹中常痛则下血,明是浊阴锢结,肾关不固,是以任进归脾无效。此后当别开生面以治,目前仍照前议,冀其肿退喘止,为一着也。另纸具方,小春五日案。

附子、於术、炒川姜、炒蜀椒、云苓、茄南沉、炒泽泻、小茴香(炒)、安桂、木瓜兼吞黑锡丸。

又十六日诊。初五方叠进十剂,肿消十七,大效已著。

(《医案偶存》)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