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理肝胃,权衡升降润燥收散;兼调气血,妥施甘温慎用开破

名医简介

张泽生(1895〜1985),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临床家。

治疗萎缩性胃炎应以胃脘痛、痞胀等症为着眼点,结合其他兼症及整体情况,辨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及脏腑病位。

大抵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这一原则,无论表现为胃脘痛或痞胀,萎缩性胃炎以虚证最常见。治疗以补虚为主,少佐辛散。实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则,视其标邪性质分别治之。如痰湿宜燥宜运,挟瘀当和营通络,挟滞多消补兼施,气滞则辛香疏导相伍。郁热者清之或润养佐之,寒者温之补之。清阳宜升,浊阴宜降;胃阴不足,甘凉、甘平润养;胃阳亏虚,辛热通阳。痛久络伤出血,则益气摄血;夹瘀需益气活血同用。

证治要则

一、中虚气滞

脘痛绵绵无定时,喜按喜温,常兼脘痞食少,神倦便溏,舌多淡红,边多齿痕,苔白脉细。治用健脾行气法。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为:

潞党参、炒白术、当归、黄芪、桂枝、白芍、半夏、陈皮、木香、炙甘草、饴糖等。

气滞明显者,加肉桂、沉香散寒止痛。胃虚上逆,呕吐清水,加吴茱萸、肉桂。脘腹冷痛,脾阳不足者,加熟附片、吴茱萸、高良姜、益智仁等辛热通阳,加参芪术草等健脾益气以助其转运。中虚痰湿,浊阴凝聚,寒湿偏重的,以苍术、桂枝、吴茱萸、生姜、半夏等通阳化浊。若衰年久病,命火式微,或胃病日久,由脾及肾,则在补脾药中选加熟附片、肉苁蓉、补骨脂、煨肉果等温肾之品。

二、肝胃不和

痛胀连及脘胁,嗳气则舒,病发与情志有关,或伴吞酸呕苦,苔多薄黄,脉小弦。治用疏肝和胃。柴胡疏肝饮合四逆散加减。常用药为:

当归、白芍、醋柴胡、枳壳、木香、延胡、川楝子、佛手片等。

少腹冷痛加吴茱萸、乌药。挟瘀加炒五灵脂、九香虫。若肝热犯胃,见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者,用左金丸、金铃子散清泄为主,少佐川芎、香附、柴胡以开郁,或反佐吴茱萸,从治为使。若胃阴不伤,用少量柴胡疏泄,取“火郁发之”之义。如肝经郁火伤阴,或胃阴不足,肝气横逆的,清肝、制肝用桑叶、丹皮、瓦楞子,养阴用沙参、麦冬,佐以酸甘。若肝热犯胃,胃失和降,见呕吐嗳气,嘈热便结,用旋覆花、代赭石、川连、蒲公英、吴茱萸、生大黄、沉香曲合温胆汤苦辛降胃。肝火既清,见肝胃阴虚,常以乌梅炭、白芍、甘草、生地、枸杞子等酸甘化阴,柔肝养胃。邪在胆,逆在胃,见呕苦者,配用旋覆代赭汤、温胆汤治疗。

三、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心烦口干,便干少纳,舌红少津,苔净或花剥,脉细。治用甘凉养胃,或佐微酸。常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南北沙参、麦冬、生地、白芍、石斛、天花粉、乌梅、炙甘草、櫓豆衣等。如兼脘痞,加佛手花、玫瑰花、川朴花、川楝子。挟湿加佩兰、冬瓜子。若舌光红无苔,食入作恶,加荷叶、陈仓米、生熟谷芽,另用冬瓜火腿汤。若胃阴亏损,中州失濡,虚火内灼,则甘寒、酸甘合用,少佐清泄,玉女煎加减。若气阴两虚,用药甘温而不燥,柔养而不腻,常用太子参、生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和石斛、玉竹、沙参、麦冬等。胃脘烧灼感明显,属胃阴虚所致者,多取乌梅炭、白芍、炙甘草。胃阴渐复,则逐步从甘凉、甘平转用甘温。

由于萎缩性胃炎病及胃、肝、脾等脏腑,病理有虚实寒热和升降润燥过偏等不同,且标本虚实,脏腑相兼为患者甚多,故不能简单分型机械硬套,而应根据证候表现,灵活施治,才能提高疗效。除上述多见的三类外,在萎缩性胃炎辨证中比较多见的尚有:

1.气滞血瘀证:以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为主,加瓦楞子、九香虫、降香、延胡索等。如兼远血,加阿胶珠、侧柏炭、地榆炭、炮姜炭等。

2.痰瘀互结证:常见胸脘痞闷刺痛,牵及背部,纳少口粘,舌紫苔腻等症。常用半夏、橘皮络、全瓜蒌、桂枝与当归、桃仁、红花、五灵脂、郁金等相伍。

3.气滞痰阻证:常见脘腹痞满,纳少或泛吐痰涎,苔腻等症。用香砂枳术丸或香砂平胃散为主方。呕吐加吴茱萸、苏梗、生姜。属夏月感邪,去白术,加苍术、厚朴。酒陈等除酲化湿药加行瘀通络之品。

此外,吐血多因胃热伤络,以犀角地黄汤加生军、藕节、白茅根。胃中积热伤阴,肠腑失润的,用麻仁丸加沙参、麦冬。妇女常兼痰气交阻证,可参酌半夏厚朴汤治之。

宜用甘温调中,慎用开破

萎缩性胃炎病程长,中虚证多见,不能偏执“痛无补法”而率用克伐。“若属虚痛,必须补之”(程钟龄语)。甘温补中为主,少佐辛散,既能健运中宫,缓中止痛,又能开发郁结,使气转痞消。甘温常用党参、白术、当归、甘草,行气多用木香、佛手、陈皮、苏梗等。其中木香最为常用,因此药比较平稳,能调诸经之气,如中虚气滞大便溏薄,煨熟用之大宜。对萎缩性胃炎之虚痛虚痞,应补中兼通,通而不伐,补而不通可致气壅、纳呆,又使药力不能达到病所;而过用开破,则耗散中气,化燥伤阴,痛、痞等症反可加重。阴血不足及火郁者,更应慎用开破药。

临证所见,本病多数可表现为纳少脘痞,胃脘隐痛,便溏神倦,舌淡苔白等中虚气滞证,约占半数以上。而典型胃阴不足者,虽高于浅表性胃炎、溃疡病等,但仍属少数。

不能误以萎缩性胃炎多胃阴不足而过用清润,以致戕伤中气,加重病情。

散中有收,气药常兼血药

胃以通为补,但辛通过度可耗正气,故在药物配伍上,须注意散中有收,或收补中微兼疏通。除痰湿较重外,一般均配芍药甘草汤,既能和里缓急,又能柔肝安脾。如中虚气滞,常配白芍、当归于益气药中,寓归芍六君汤、当归建中汤意。肝胃、肝脾不和常配白芍、甘草,寓四逆散、逍遥丸意。胃阴不足,肝气不敛,常配白芍、乌梅、甘草于疏泄之中。胃脘冷痛或兼少腹胀痛,常以白芍配肉桂、吴茱萸,散太阴、厥阴之寒滞。如肝胃不和,胃气不降,用白芍配沉香。脘胁痛由肝气所致,肝血暗耗,头晕目眩者,则白芍配川芎、制首乌、五味子、白蒺藜,升敛、收散并用。沉寒冷痛者,则以白芍配附子。

气血相互为用,病理上互为因果,治疗则“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偏燥,可用血药以济之;血药嫌润,常配气药以调之。益气助以养血,可气血相生。尤对胃脘久痛,用气药无效者,可辅之以归、芎、芍或桃、红、五灵脂等入血之品,或用郁金、川芎、降香、香附、元胡等兼调气血之药,使血气流通,往往可提高疗效。当归为血中气药,白芍和阴止痛。此二味,无论在气在血,最多运用。

根据脾胃特性,权衡升降润燥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性宜通降;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性宜升发。根据脾胃这一特性,注意调整升降、润燥之偏。如胃气上逆,以二陈汤为主方,若兼胃虚有寒者,配旋覆花、代赭石、吴茱萸、干姜、沉香、党参等;兼热的配川连、黄芩、竹茹等。肠胃失其润降者,用火麻仁、生首乌、决明子、全瓜蒌、枳实等,也可配紫菀、桔梗、杏仁以开上提下;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则用补中益气汤加干荷叶、葛根等益气升清;胃燥太过,取柔剂养胃;湿邪太盛,则区别寒湿、湿热分别治之,前者多取平胃二陈、三仁汤升降健运,后者常用二妙或温胆汤等清热化湿。

开痹散结,当先疏启

其中对于痹塞痞结,应区别寒热虚实,标邪性质,先当疏启其中。如对寒凝停痰湿阻所致痞闷、脘痛,以二陈汤加桂枝、吴茱萸、木香、苍术、厚朴等辛温泄浊。舌苔灰腻,胸脘痹窒,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瓜蒌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中焦阳衰,阴寒窃踞,胸脘失其清旷者,取苓桂术甘汤加味,温中化滞。生冷油腻伤脾,痞闷纳呆苔腻者,必以枳、术,并配茯苓、陈皮、香附、砂仁、山楂、神曲。脾虚失运,食少虚痞者,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运疏导。寒热湿邪兼夹者,则以半夏泻心汤或川连、厚朴以苦辛通降。

朱某,男,38岁,工人。

胃脘胀痛起于1972年,经常反复发作,脘腹胀痛,食欲减退,四肢乏力。于1978年4月1日在某院胃镜检查(编号:78—3053)为萎缩性胃炎;病理(病理号:78—1436)报告为:胃体粘膜轻度萎缩性胃炎,胃窦交界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粘膜为萎缩性胃窦炎。曾在某院住院,服中药一百余剂,收效不著。于1978年12月21日来我院门诊。

胃脘嘈杂,嗳气泛酸,隐痛或有闷胀,得按则舒,大便不成形,苔黄根腻,脉小弦。化验胃酸偏高。肝有郁热,胃蕴痰湿。治拟泄肝和胃化湿:

炒苍术9g、川朴5g、陈皮5g、木香5g、姜半夏9g、茯苓9g、桂枝3g、炒白芍9g、香橼皮9g、建神曲12g。

12月28日二诊:服5剂后苔腻已渐化,纳振,多食则胃脘不适,或腹鸣,胃酸高。治拟前法再进。

炒苍术9g、川朴5g、陈皮5g、姜半夏9g、木香5g、桂枝5g、佩兰9g、煅瓦楞15g、佛手5g、建神曲12g、生姜2片。

1979年1月4日三诊:服5剂后,苔腻化,胃痛止,唯右胁下仍有胀痛,有酸水,苔薄,脉小弦,再以前法加减。上方去佩兰、桂枝、建曲,加白芍9g,冬瓜子15g,炒谷麦芽各12g。

前法略作加减,续服4月,胃脘已不痛,腹胀亦退,食欲正常,苔黄腻均化。于1979年3月27日,在我院胃镜复查(镜号1265):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病理号:6245):胃窦后壁、前壁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大弯为体型粘膜组织,萎缩性胃炎已获痊愈。

(江杨清、张继泽、单兆伟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7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