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用药经验

名医简介

秦廉泉(1897〜1976),江苏省泰兴名中医

破积滞除腹满桃仁山检力宏

小儿泄泻不外感外邪、伤饮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之四大原因,其中内伤饮食乃为常见发病因素之一。盖小儿为娇嫩之体,脾常不足,最易为乳食所伤而酿成泄泻或完谷不化之证。凡见脘腹胀满,腹痛腹泻,泻后痛减,便色黄白相兼,水谷夹杂,苔白厚腻等是为食滞泄泻。欲治其泻,当消导。消者散其结,导者行其气。食滞肠胃,只行其气,不活其血,病暂、病轻者可,病久、病重者多收效不显,是以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亦滞矣,气血同治则气行血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常用桃仁、山楂治疗此疾。桃仁功擅活血化瘀,亦有止膨胀、逐郁滞之效;山楂专主消食导滞,亦能活血化瘀,二味同用破滞除满之力颇宏。常用方:

山楂10g、桃仁6g、枳壳6g、神曲6g、白术6g、茯苓6g、陈皮3g、鸡内金5g。

例1李姓4岁男孩。

病已4天。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纳少腹胀,叩之如鼓,夜卧不安,时诉腹痛,泻后痛减,便3〜4次/日或4〜5次/日不等。前医曾投健脾消食导滞之品,疗效不著,因来就诊。秦氏认为此乃食滞肠胃形成气滞血瘀之证,非桃仁、山楂之属难以奏效。遂投上方2剂,腹胀大减,夜已能安,便泄亦和。守方加山药10g,又进2剂,诸证悉平。

清大肠导湿热黄连车前功著

湿热泄泻一般多见于夏秋之季,受暑热时邪而成。夏季气候炎热,湿土司令,湿与热合,邪从口鼻而入,影响脾胃之运化功能,以致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清浊不分,下注大肠而为泄泻。其特点是泻下急迫如注,滞下不爽,便色青黄相兼,气味恶臭,肛门灼热,烦渴溲赤。治宜清肠泄热。黄连、车前子二味对不论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之湿热泄泻证皆可用之。常用方:

川连1g、车前子5g、焦白术5g、炒白芍5g、地锦草5g、六一散(包)10g、陈皮3g、焦山楂6g、荷叶1角。

例2秦姓5岁男孩。

便泄5天,粪色深黄而臭,水分较多,每日6〜10次,腹痛即泻,不发热。曾服胃苓汤加减未效而来就诊。诊见舌质红苔黄,脉濡数。乃予上方4剂,泻止病愈。

健脾气抑肝气白术白芍有功

泄泻之病理机转,主要责之脾胃。脾健胃和,则水入能运,谷入能化。然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以致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致合污而下,成为脾虚泄泻。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临床上因肝气犯脾而致病泄者殊为多见。其证性情急躁,脘闷食少,腹痛必泻,每日便次不多,舌质红苔薄,脉弦,治宜抑肝扶脾。白术为补气健脾之要药,白芍为泻肝补脾之妙品,二味并用治肝气犯脾之泻颇有功效。常用方:

白术6g、茯苓6g、山楂6g、白芍6g、青皮3g、陈皮3g、防风5g、柴胡3g。

例3吴姓6岁女孩。

昨起患泻每日2〜3次。每便前自诉腹痛、肠鸣且多矢气,舌红苔薄,脉弦。经投上方3剂,腹痛止,肠鸣矢气亦除,惟便仍稀。再以原方去柴、防、青,加党参、山药各10g,扁豆6g以健脾和胃。连进3剂病愈。

补命火生脾土故纸苁蓉效彰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既不足,阳亦未充。泄泻久治不愈,每有久泻无火与久泻伤阴两种不同的演变结果。若见脘腹冷痛,喜暖畏寒,泻物色白不臭,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是灶中无火之证。揆其成因,乃脾土不得肾阳温煦之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腐熟水谷,而致泄泻。治疗在于补命门之火,命火充足,脾得温煦其泻自愈。补命火药中以补骨脂、肉苁蓉为佳。此二味温而不燥,适用于小儿。只要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见证,即可用之,不必待其泻在五更乃投也。常用方:

补骨脂6g、肉苁蓉6g、巴戟天6g、党参6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2g、陈皮3g。

例4王姓3岁女孩。

泄泻20余天,曾经多次诊治,未见明显效果。其证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边有齿印。用上方加炮姜3g,益智仁2g。2剂泻止。去炮姜加山药10g,继服2剂而愈。

养脾阴生津液擅用黄精石斛

小儿泄泻既能伤阳,又能伤阴。泄泻伤阴者多由热泻传变而成;或暴泻损津所致;或因脾阳久虚化源不足而引起。临床表现为眼窝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烦躁干呕,口渴溲赤,泻下如溅射状,有腥臭味,舌光无苔,脉细数。治当益脾养阴,俾脾阴来复,其泻即和。用黄精、石斛二味伍用,对泄泻脾阴受损之证尤为适宜。常用方:

黄精6g、乌梅6g、谷芽6g、炒扁_a6g、芡实6g、太子参6g、石斛6g、山药10g、砂仁1.5g。

例5陆姓9个月田孩。

泄泻3天,日泻10余次。精神萎倦,哭无泪涕,时时发烦。肌肤灼热,眼窝凹陷,烦躁不宁,口唇干,唇色樱红,舌苔干黄,舌质红绛。予上方加黄连1g,芦根10g。药进3剂,精神转佳,便次减少。去黄连、芦根,继服2剂即获痊愈。

涩大肠固滑脱诃子粟壳效彰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之生理特点,其患泄泻,一旦消耗过度,正气虚亏,则每致滑脱不禁,而出现大便自遗,稀薄不臭,甚或脱肛等症。治疗“虽经温补,未克奏功”时,则须结合固涩法。“久泻不尽,宜补而兼涩”。诃子、罂粟壳二味,涩肠固脱之效尤彰。投之得当,每收立竿见影之效。常用方:

诃子5g、白术5g、乐粟壳5g、黄芪6g、党参6g、茯苓6g、炮姜3g、柴胡2g、陈皮2g、炙草2g。

阳虚甚者加补骨脂、巴戟天、淡苁蓉,或附子、肉桂;偏于阴伤者佐以黄精、石斛、沙参、生地等。

例6徐姓10个月男孩。

泄泻1月有余,近日来精神萎靡,不爱吃奶,便次增多,而来就诊。见其面色㿠白,精神萎颓,睡时露睛。泻下清稀,舌淡苔白滑。医者诊为脾肾阳虚之泄泻。投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服药2剂,仍泄利无度。后经邀诊,仍以原方增入诃子、罂粟壳各5g。2剂告瘳。

(秦仁生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8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