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肖性初(1912〜),湖北医科大学主任医师。肖氏对小儿腹泻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临证以葛根为主药,配伍其他方药,治疗寒湿、湿热或脾虚等各类证型的小儿腹泻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小儿体质有强弱,病邪有不同,发病有久暂,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故临床见证往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总不外乎“脾虚湿困”。根据审因论治的原则,治法有温、清、消、补之别。寒湿者宜温中分利,湿热者宜清利,食积者宜消导,久泻必升提,滑脱宜固涩。肖氏认为温不可过用辛燥,太燥则伤阴;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寒则伤脾胃;补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固涩不可太早,早则留滞余邪;攻下不可多用,久用则伤正气;淡渗不可太多,恐津伤阳陷。
肖氏多年的临床经验,不论哪一种证型的泄泻,均以葛根为主,配合各型方药,用之确很奏效。
葛根味甘平,入脾胃经,本品轻扬升散,有解肌退热,透发斑疹之作用。且能鼓舞胃气上行,有生津止渴之功效。葛根生用能退热生津止泻,煨熟用则减其发散之力而专入阳明之里,以升发清阳之气而止泻。
合藿香正气散以解表化湿
例1许某,男,1岁2个月,1982年11月9日就诊。
近日晚上睡觉受凉,腹泻日3〜4次,大便清稀带泡沫,晚上哭闹不入睡,伴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细沉,指纹淡红,证属外感寒湿腹泻。治宜解表化湿,调理胃肠。方用葛根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服3剂,腹泻即告痊愈。
此证风寒之邪外袭,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运化升清,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乃致合污下降而腹泻。方中生葛根能协助藿香、紫苏解表散寒,且又能退热生津,健脾止泻,又能制约紫苏、藿香等药发散汗出过多,维护津液(小儿腹泻易引起轻、中度脱水,尤应注意阴液)。藿香、紫苏芳香化浊以祛寒湿;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渗湿,调理肠胃;陈皮理气燥湿,诸药互相配合,治有法度,疗效迅速。
合芩连汤以清化湿热
例2熊某,女,1岁。1979年6月8日初诊。
患儿于5月22日开始感冒,微发热流清涕,哭闹拒吃奶,继之呕吐,腹泻,先为稀黄便,后为水样便,日5〜9次。血常规白细胞12×109/L,大便镜检(一)。经本单位医务室治疗,服用多种抗菌素及健胃止泻药均未见效,遂来求治。诊时,患儿中度脱水,精神不振,腹泻蛋花样便,肛门红,苔黄厚,指纹红紫,证属湿热腹泻,治宜清热利湿,调理脾胃。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合参苓白术散以健运脾胃
例3钟某,男,8个月。1979年7月6日初诊。患儿系人工喂养,5〜6月曾因腹泻在某院儿科住院3次,并输血浆2次,疗效不佳。出脘后即来我处就诊。诊见:身体极度消瘦,毛发干枯带黄,面色萎黄,皮肤粗糙,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日10余次,状如蛋花样,带少许粘液,大便镜检有少许脓球,苔薄黄,舌淡,脉细微数,指纹淡,证属脾胃虚弱兼有湿热,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拟葛根芩连汤加味:
服上方3剂后大便次数减小,日5〜6次,小便量较前增多,能吃少许稀饭。续用前方去桔梗加山药,继服3剂。
三诊精神仍差,大便次数减少(日4〜5次),镜检无脓球,苔薄白,指纹淡。湿热已除,再拟健脾和胃,理肠收涩之剂以缓图。方用葛根合参苓白术散加诃子治之:
服上方10剂,患儿大便转稠,日2〜3次,食欲增加,精神振作,面色红润。继用上方加条参5g,每2天1剂,再服10剂,慢性腹泻即告治愈。1982年11月随访,患儿腹泻愈后未复发,且至今未患其他重病,发育良好。
此案为脾胃虚弱,湿热内侵所致虚实夹杂之证,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之剂。而湿热一去,则以健脾和胃,佐以理肠收涩之品而收功。对于久泻患儿,宜加用固涩之药如诃子之类,但应注意的是必须邪气已去,纯属脾胃虚弱方可用之,否则用之过早,反有留滞余邪之弊。
肖氏在治疗小儿腹泻中很注意利小便而实大便。泄泻总离不开“湿”,故分利小便十分重要。要根据患儿病情,酌加淡渗利湿之药,如车前草、泽泻、薏苡仁、冬瓜仁、茯苓、通草、扁豆花之类。但淡渗利尿药过用则有伤耗阴液之虑,肖氏认为配用葛根能生津止渴,鼓舞清阳,且不伤阴液,对因泄泻引起脱水的患儿来说,至关重要。
(梁延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