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辨治疾病,李氏最为重视脏腑。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一脏一腑各有功能,脏与脏,腑与脏,腑与腑之间,以其相生相制的关系相互联系,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人体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病因影响,则会以病因的属性影响脏腑功能,一病有一病的发展趋势,一证有一证的发展规律,明辨各种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根据其临床证候的各种表现,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治法与方药。如胸痹(冠心病),李氏认为其多由阴阳、气血失调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观察其发病规律,一般初起多有胸阳不振,心脉痹阻,则治宜通阳宣痹;病情发展,气郁日久,血行瘀滞,则治宜活血化瘀;胸痹后期,气阴耗损,运血无力,气血受阻,则治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病势深入,气血俱虚,阳虚阴盛,则治宜温通心痹,回阳救逆等等。即使疾病变化万端,亦可在主法运用的前提下随证加减。冠心病如此,他病亦然。
审病问疾,处方用药,善于辨证论治,辨出疾病的表现为何“证”然后根据辨出的“证”确定采用何种治法,再根据所订治法的要求,选用方药,随证变化,进行治疗。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是理法方药,方药的灵活运用在辨证论治中尤为重要,一证有一证之专方,一病又有一病之专药,如《伤寒论》太阳病中风表证有桂枝汤,伤寒表实证有麻黄汤,《金匮要略》阴阳毒有升麻鳖甲汤,肠痈者有大黄牡丹皮汤,而茵陈、常山、白头翁分别是治疗黄疸、疟疾、下痢的专药等,此即所谓“有是病者用是药,有是证者用是方”。但专方专药的应用,要注意专病的本质、特征及其阶段性,根据疾病进退缓急灵活变化,切不能只知套主方专药而忽视辨证论治,而应在辨证前提下选择方药,或创造新的用方。如曾治严某,男,47岁,珠海某公司干部。1993年6月因患胸腺瘤在武汉某医院做胸瘤摘除术,术后不久,出现眼皮下垂,四肢无力,曾在省、市多所大型医院诊治,经反复检查,均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服用中药益气之品脘腹胀气,服用升提之剂则烦冤不解;用西药溴化新斯的明或地塞米松又心胸不适。转延李氏治,刻诊所见:上睑下垂,四肢无力,吞咽不利,口流涎水,胸脘闷胀,不知饥饿,嗳气频频,睡不安寐,大便带血(有痔疮史),小便短黄,舌尖红,苔黄腻,脉细而略数。李氏诊之曰:此中医痿证也。《内经》谓本病发生,与“肺热叶焦”有关,肺热则燥,精血不能输于五脏,遂见痿也,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见《素问·痿论》)。故后世医书多以肺热伤津、脾胃虚弱或肝肾阴亏立论,或清热润燥,或益气健脾,或补益肝肾,见仁见智。而本案例,证属胸阳受损,痰热内阻,阴津伤耗,则治当通阳宣痹、清热化痰为主,佐以清热生津、健脾益气之法。
药用:
炒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炒竹茹10克,枇杷叶15克,陈皮10克,炒枳壳10克,茯神15克,法夏10克,炒川连10克,夏枯草15克,炒二芽15克,香橼皮10克,芦根20克。
此方前后加减共服15剂,精神大振,心胸舒畅,纳食增进,二便通利,上睑下垂症消失。继以通阳散结、清热化痰、健脾和胃之品调理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细详此案,是胸腺瘤术后,病发“重症肌无力”,世医套用成法,或健脾,或益气、或妄用升提,而效罔然。究其因也,病在胸阳损伤,气机郁滞,痰热内阻,热邪耗津,胸阳不能振奋,气机不能宣通,痰热不能清除,病焉可自愈哉?李氏不为成见所拘,从痰热立论,法从证出,方随法成,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黄连温胆汤为主,结合证情变化,灵活化裁用药,而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