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曾某某,女,41岁,胸膺部疼痛不适3个月,心悸,短气乏力,有时头晕欲倒,纳差,舌质紫,脉迟,脉率44次/分(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过缓)。诊为心痛,辨证属阳气亏虚,心脉瘀阻。给服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方药(党参、黄芪各30克,仙灵脾、丹参各15克,白术、补骨脂、桂枝、肉苁蓉、莪术、赤芍各12克,甘草9克,红花6克)。治疗3个月后,胸部疼痛不适及心悸短气等症状均有减轻,脉细,脉搏增至60次/分。继续服用上方2个月后,胸痛、心悸短气等症状明显好转,已无头晕欲倒之现象,胃纳基本恢复正常,脉搏能维持在64次/分左右。
案2:吕某某,男,42岁,干部。因心前区刺痛频繁发作1个月前来就诊住院治疗。患者11年前曾出现过高血压,经服降压药后血压恢复正常。3年前曾发生过心动过速,2年前开始出现心前区刺痛,每次持续数秒钟,仅为偶发。1个月前因饮酒诱发心前区刺痛,并有紧缩压迫感,疼痛向背部放散,每次痛约数秒,痛止后心前区如手掌大的一块区域紧压不适。近4天发作尤为频繁,每日约20余次。短气、乏力、纳差、脉细数、舌质红、苔薄。诊为心痛,辨证属气阴亏虚,心脉瘀阻,给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方药(黄芪、党参各30克,麦冬、五味子各9克,玄参、丹参各15克,川芎、赤芍、降香、姜黄各12克,红花9克,夜交藤15克)。服药3天后,心前区疼痛发作次数减少,且疼痛过后已无明显的紧缩感。服药半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心前区疼痛减至每日二三次,且疼痛明显减轻。精神、食欲基本恢复,脉细略数,舌质红、苔薄白,继续服上方巩固疗效。
评析案1的临床特点是在心痛的同时,有明显的脉迟、短气乏力、头昏欲倒等症。患者常需服用阿托品以增快心率,防止晕倒,但其药效维持时间不长。病状之所以至此,不仅血脉瘀阻,正气亏虚,且已发展至气损及阳,阳气亏虚。针对其病机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治法,连续服用3个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种症状明显改善,心率增加至60次/分左右,已基本不需服用阿托品。在温阳药的选用上,附子、干姜、肉桂属于温阳之刚剂,温阳作用峻猛,药效发挥快;而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等属于温阳之柔剂,其特点是作用和缓但药效持久。本例因需长久服药故以温阳柔剂为主。
案2与案1的表现不同,在心痛的同时出现脉象细数,甚至阵发心动过速。由于其有短气、乏力、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故辨证属于气阴亏虚,心脉瘀阻,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方药治疗。重用参、芪以益气;同时取生脉散、增液汤之意,以党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等药益气养阴;以丹参、川芎、赤芍、降香、姜黄、红花等药活血化瘀通络;配夜交藤养心安神。药证相对,故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