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某,男,63岁,台北人,原有慢性肝病约10年,近一年来有腹水形成,曾在国外数家医院诊治,腹水反复不退。1996年7月23日电传求诊:腹部胀满有水,腹围107cm,身体消瘦,面色苍黄,食欲差,有时呕吐,体倦无力,脐周有青筋暴怒,下肢浮肿,最近两月时有黑便,小便量少,每日约300ml,色黄赤,睡眠一般,舌紫暗苔白,脉搏100次/分。实验室检查(台湾法):SGOT128Iu/L,SGPT79Iu/L,BIL-T30mg/DL,BIL-D11mg/d L,ALB/GLO=27/36HBs Ag(-)。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气虚气滞,水湿壅阻,瘀血停着。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水。
处方:
西洋参5克、白术12克、生苡仁30克、猪苓15克、柴胡12克、制香附12克、三七末(另吞)1克、赤白芍各12克、王不留行10克、黑白丑5克、生大黄(另包)9克、小茴香10克、片姜黄10克、仙鹤草30克。
上方煎服,若服后大便数超过每天3次,去大黄,如有不适,电告。
1996年8月4日二诊:来电告:服上方10剂,泻下秽浊较多,小便量增加,每日约1200ml,腹胀有减,胸腹宽松,腹围103cm,仍体倦乏力。上方已奏效,然久病中气疲惫,虽有扶正之品,不宜久攻,宜“衰其大半而止”,上方去二丑、生大黄、小茴香、仙鹤草,加建泽泻12克、大腹皮15克、白茅根30克、鸡内金10克、桃仁各10克,以增强活血利水之功。
1996年8月25日三诊:,由台北乘飞机来合肥,诉:服上方20剂,小便量增至每日2000ml,腹胀减轻明显,精神好转,唯感右胁下隐痛不舒,口干不和。查体:消瘦貌,面色萎黄,胸颈部数处蜘蛛痣,颈静脉怒张,腹水征(+),腹围92cm,腹壁静脉充盈,下肢浮肿(+),舌质红边暗有瘀点,苔少有津,脉弦细数。中医辨证:其气虚水停血瘀中又现阴虚之象,治宜益气滋阴活血利水。处方:
西洋参5克、白术10克、麦冬15克、车前子草各15克、生苡米30克、猪苓15克、益母草子各15克、鳖甲15克、杞子15克、赤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柴胡6克、知母12克,10剂。
另以三七末1克、琥珀末3克装胶囊吞服,每日2次。
四诊:大便调顺,小便量每日2200ml,腹围减至88cm,纳馨眠佳,形体渐复,唯时有胃脘部胀满,上方去知母加鸡内金10克,10剂。
五诊:本次查肝功能SGOT20Iu/L,SGPT26Iu/L,BIL-T:1.0mg/DL,BIL:0.2mg/DL,ALB/GLO=3.5/2.8,已基本正常,腹围83cm,蜘蛛痣消失,面色润,精神复。仍宗上法调服近1月后停药,病情稳定。
评析高氏认为,肝病腹水,为中医“水臌”之范畴,其病位在肝,其治在脾肾,病之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气不足,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后期可发展为阴阳俱虚。标实为气滞、血瘀、水停。其治疗大法不外扶正祛邪,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本着“轻重缓急”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以攻逐为先,或以补益脾、肝、肾为主。以健脾消水饮为基本方随症化裁。
方药如下:西洋参5克,白术12克、车前子草各15克、生苡仁30克、猪苓12克、赤白芍各15克、柴胡6克、三七末1克、桃仁10克。本例患者初时,其腹胀绷急,以水甚,当逐之,但不可一味攻伐以图一时之快,宜攻补兼施,上方中加二丑、大黄、王不留行等,然此人久病气虚,当宗“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邪虽去而正亦伤。二诊中去之而加泽泻、白茅根、桃仁、红花等淡渗、活血之品以图缓治。后期出现阴亏之候,其证既有气虚又有阴虚,既有气滞又有水湿壅塞血瘀之候。其治既要补气而又不能过于壅滞,行气利湿而恐耗气伤阴,滋阴又不可助湿,处方不可不慎之又慎。方中西洋参、白术益气健脾,佐之以轻清行气之柴胡、茺蔚子斡旋气机,以鳖甲、生地、杞子、赤白芍、麦冬柔肝养阴,苡米、车前草子、猪苓淡渗利水,桃仁、赤芍、三七末活血消瘀,益母草既可利水又能活血。纵观全方,配伍周全,故疗效卓著,顽疾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