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患者有明显的心肌供血不全、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症状,同时心电图提示有明显心肌缺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无明显高血压或其它病因者,均可拟诊为冠心病。虽然冠心病在祖国医学的典籍中没有此病名记载,但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早已详细描述在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伤寒论》有脉结代心动悸及其治法,很多著述中以胸痹“真心痛”、瘀血心痛、“厥心痛”加以论述,这些疾病中的主要症状即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症。
西医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冠状动脉内一些隆起的灰色珠状内膜病变,这种病变影响血液循环,降低心肌的血流供应,使心肌缺氧而产生疼痛和其他一些临床症状。中医理论提出心主血脉、主气血,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依靠气血的濡养和鼓动来完成的,并强调了心、脾、肾和气血之间的密切联系。当人体内部产生了阴阳失衡,出现了肾水亏耗、脾失健运的情况时,就会出现气血亏损,痰浊内生,脉络阻滞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就会出现血不养心、气滞血瘀、心阳受阻的疾病现象;同时认为“人四十岁而阴气已半,六十岁心气始衰”,此时人体气血衰少心脏功能减弱易于患此病,指出冠心病与年龄的密切关系。此中,特别强调了“不通则痛”的科学道理。这些理论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认识,存在着共同之处,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
鉴于中西医在病因、病理方面存在着共同的认识,在治疗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点,西医强调的调节血脂代谢、扩张冠脉、改善冠状循环、改变冠状动脉的阻塞情况和中医从整体出发、从脏腑入手、使用行气活血破瘀的方法改变血不养心、气滞血瘀、心阳受阻的情况,都是从化“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这一基本观点着手的。
冠状动脉粥硬化使冠脉管腔逐渐狭窄,直至最后阻碍血液流入组织,或因血栓形成导致闭塞的情况即是祖国医学提出的气血亏损、痰浊内生、脉络阻滞的情况,符合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致病原理。这样的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即要出现一派心气内郁、血瘀气阻、机能异常亢进或低下的临床症状。由于病理改变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综合冠心病临床的各种病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证候群:冠脉供血不足的情况。相当于祖国医学指出的血不养心,临床主要表现:
①心前区不适、作热、憋闷、麻木、嘈杂感及非典型性的胸痛。
②心律紊乱出现各种异常心律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各种早搏、逸搏、异位节律,在脉象上可以出现结、代、促的现象。
心肌明显缺血缺氧。相当于祖国医学指出的气滞血瘀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情况。
心肌持久与严重的缺血,则能引起部分心肌梗死,往往出现心区剧痛甚至休克的临床症状,危害就更加沉重,这相当于祖国医学阴阳离决的危候。
临床上按照“不通则痛”的致病原理,参合具体的证候表现,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去分别进行治疗。
一、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由于机体脂肪代谢的障碍,促使血中低密度、极低密度的脂蛋白增高形成高脂血症,加以致粥样硬化的组织和血浆介质(血小板、激素、前列腺素、肾素、儿茶酚胺、血清素、组织胺、弹性蛋白酶、蛋白酶类等)的功能紊乱,动脉壁损伤、血栓形成,即出现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此中高血脂是冠脉硬化的主要物质基础,为了缓解、终止动脉硬化的病变,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是高氏一个临证特色,除使用一般调节脂肪代谢祛除血脂的西药外,使用中药祛脂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一定疗效。
病例1周某,男,63岁,离休老干,门诊号23961。患者有高血压、心间憋闷疼痛史。心电图检查: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下降005m V以上,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生化检查(治疗前):胆固醇450mg%、β-脂蛋白750mg%。拟诊冠心病高脂血症,经祛脂汤1疗程治疗后,复查胆固醇为265mg%,β-脂蛋白350mg%,数值降至正常范畴,同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化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第八十六医院检查、复查。
病例2芦某某,男,43岁,芜湖地区交通局干部,门诊号22347。患者有高血压、胸部憋闷、心悸及夜间心绞痛发作史。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频繁室性早搏,S-T段下降005m V以上,T波倒置,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冠脉供血不足。生化检查(治疗前):胆固醇410mg%、β-脂蛋白650mg%。拟诊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经祛脂汤1疗程治疗后,复查胆固醇250mg%、β-脂蛋白330mg%,下降至正常范围,同时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
化验由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并复查。
二、对心律紊乱的治疗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律紊乱是较普遍的,异位节律、各种早搏,特别是在心肌梗塞之后的窦性快速心率和早搏临床意义就更加重要了。因此,调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使其各种失常之心律恢复正常是预防冠心病恶化和猝死的关键,高氏在停服各种西药的条件下予宁心汤对冠心病或高度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典型病例:曾某某,男,30岁,芜湖市电机厂工人,门诊号36834。患者曾有风湿病史数年,继感胸闷、心悸、心区隐痛,听诊心尖部和主动脉瓣区可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不放射,于1975年9月23日作心电图检查:见异位节律,心房率500次/分,心室率138次/分,快速房颤,室性早搏呈插入性,T波倒置,提示心肌缺血;拟诊:冠心病冠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经服用宁心汤21剂后于1975年10月18日复查心电图;心律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由芜湖中医学校检查并复查)。随访3月未见复发。
三、对心绞痛的治疗
冠心病的病理变化使冠脉的管腔趋于狭窄、闭塞或痉挛,心肌缺血情况加重即在临床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这一阶段病情已经较重笃,对这一类型的患者首先应考虑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区疼痛;进而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中胆固醇,阻止类脂质在血清中的滞留,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患者从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危境中解脱下来,是临床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高氏在祖国医学“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的科学原理指导下临床应用行血、活瘀、止痛的法则,注意治疗各类型心绞痛,取得一定疗效。
1.定痛汤
组成:罂粟壳12~30克、玄胡索12克、广郁金12克、丹参30克、降香45~9克、红花9克、赤芍12克。
2.临床分型
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当心绞痛发作时临床症状往往也很不一致:一些病员平时即有一般性症状表现,如咽干口燥、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数等,当心绞痛发作时可能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明显烧灼感,脉搏很快(弦数脉),舌红;而另一批病员平时即有口淡、乏力、怕冷、自汗、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的虚寒情况,至心绞痛发作时可能四肢发凉、出虚汗、面色苍白、脉搏很慢(迟脉)。前一种是“热痛”,后一种是“寒痛”,治疗原则即需在活血化瘀的基本原则上进行对症加减,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特点。在这一理论的原则下把临床心绞痛分成阳虚、阴虚两大类型,根据活血化瘀的法则,在基础方剂中随症加减治疗。
3.加减情况
(1)阳虚型:具肾阳虚及脾阳虚症状加心绞痛者,使用基础方剂加纠正肾阳虚及脾阳虚的药物,如附子、肉桂、熟地、仙灵脾、锁阳、破故纸、胡桃肉、沉香及白术、干姜、潞党、云苓等(以上药物可以随症选用)。
(2)阴虚型:具肾阴虚及肝肾阴虚症状加心绞痛者,使用基础方剂加纠正肾阴虚及肝肾阴虚的药物,如生地、元参、当归、枸杞子、杜仲、首乌、黑芝麻、地龙、钩藤、菊花、鳖甲、草决明等(以上药物可随症选用)。
(3)以上两型除使用中草药外,西药主要使用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等。
给药方法:凡接受治疗者,首先使用行瘀活血止痛的基础方剂,然后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照顾个体差异,对症选用各型药物,西药也可相机使用。
4.典型病例:吴某某,男,62岁,芜湖市十一中学教师,门诊号23119。患者明显心区绞痛,频繁发作,向左肩及左上臂放射。夜间发作更剧,剧痛时全身出汗,面色作红,烦躁易怒,心区烧灼感明显,舌暗红少苔,脉弦数。心电图检查提示:陈旧性前壁梗死,T波倒立,S-T段下降超过005m V。拟诊为心绞痛。
患者于发作剧烈时,舌下含服03克硝酸甘油片而取得暂时缓解,每日约使用6~7次,根据祖国医学的辨证方法,该患者属于肝肾阴虚型,使用行血活瘀的基础药物加养阴药:罂粟壳18克、玄胡索12克、广郁金2克、丹参30克、降香12克、红花12克、赤芍12克、玄参18克、杞子12克、鳖甲30克、首乌30克、地龙30克。每日1剂。
经服上药5剂,患者自觉心区疼痛明显缓解,每日只需含服2~3片硝酸甘油片,连服20剂后患者白天已无心区疼痛发生,夜间尚有轻度心区疼痛情况,尚需用硝酸甘油片1粒。连服45剂后,患者夜间心区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改用丸剂,随访1年未见发作。
四、心肌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绞痛症状的长久持续,冠脉病变的进一步加重,心肌较长时间的持续缺氧血症,最后即出现冠心病的最主要、最严重的症状即心肌梗塞。临床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是严重的,表现为:心区的剧痛且向左肩部放射,还可以诱发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而以上又是心肌梗塞急性期中病死的主要原因。临床心肌梗塞的病死率与心肌梗塞的广泛程度、所在部位、冠状动脉原来病变的程度及其影响心肌血液供应的程度等有关。文献报告急性期的病死率可高达40%左右。高氏认为心肌梗塞是阴阳离决的危候,根据临床病员的症状表现分为邪实(寒痰瘀血型、热痰瘀血型),正虚(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求因进行治疗,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总方针仍不离“活血化瘀”,化“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1.对一般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首先肯定西医诊断,而后进行四诊八纲辨证,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用药核心是活血化瘀药,由于发病原因不同而分寒热两型,根据以上介绍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加减用药(以上治法同心绞痛症)。
2.对休克的治疗: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应该把抢救休克作为治疗重点:祖国医学把休克分为二型:
(1)气阴两虚型:微汗、皮肤潮红、干燥、脉细无力、舌淡,苔白腻,用生脉散:白参12克(党参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9~15克。
(2)亡阳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出、发绀、脉细欲绝、舌质淡红、白黄苔,以四逆汤(附子9克、干姜9克、甘草9克)或四逆加人参汤。
除采取中药的救治外,此时应重视西药的急救措施,临床可使用正肾上腺素、阿拉明等升压药与生脉散、四逆汤配合使用,增加疗效,同时对感染引起之休克加用抗生素,合并酸中毒者以4%~5%碳酸氢钠纠正。
3.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以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加氨茶碱、葡萄糖静脉注射为主,中药参附汤为辅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可使用参附汤强心利尿,不能进食、恶心呕吐者,及时作电解质、心电图检查,立即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是重要一环。对体质衰弱而肺部出现湿性罗音的患者应考虑肺部感染,应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探讨,使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由于中西医两门科学的历史渊源不同,理论体系存在着差异,但这两门医学科学毕竟是共同研究一个统一的人体,因而在理论上就必然的存在着通同之处。西医认识到的冠脉病理改变和祖国医学强调的气滞血瘀而成的“不通则痛”,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足以说服人们的例证吗?同时,诊断方面祖国医学强调气滞血瘀所引起的舌有瘀斑,脉见结、代、促的情况,在临床诊断方面可以及早地给医生以一明确的印象,提示使用心电图、生化检查、X光诊断、心脏B超等,为冠心病的确诊带来方便,高氏是有很深体会的。治疗中使用的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大都具有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祛除胆固醇及血脂、消除硬化斑块、延缓冠心病的进展等作用,不仅与西医的大批临床用药有其共同之处,而且表现了副作用少,疗效稳定持久的优越性。
当然,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中药疗效固然较好,但一般用药即刻作用不十分明显,疗效往往出现在给药之后较长时间。这对冠心病的一些急骤症状就难以立刻收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西药在抢救中的给药方便、疗效及时而显著的优越性,采取中西药同时并进,以期达到疗效快而持久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进行中药剂型的改造,使其能像西药一样达到疗效快而明显,加以中药本身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即能创造出临床更理想的用药来。
冠心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疾病,在病因、病理变化及诊断标准、疗效观察各方面都还处在认识肤浅的情况下,许多理论临床问题尚处在探讨的过程中,特别是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措施还只是探讨阶段,很难拿出成熟的经验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医务人员按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精神,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创造使用中西两法防治冠心病的成功经验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