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奠基者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已描绘出三因学说的轮廓。陈言上承张氏三条,并结合病证,重点讨论,认为“医事主要,无出三因”。乃撰写《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从而把它完整起来而具体化了。沿用了8个世纪的三因学说,很多已不适应于今天,确有重新安排的必要。现在应该是这样:
这里必须加以说明。
六淫:(略)。
二害:六淫乃六气过甚。如无六气则一切生物即无以生存。而二害则只有危害,毫无一利于生物。故而与六淫的为害相同而本质上完全各异。
七情:(略)。
衰退:衰退一款,古人在三因中尚未列入。现在而尚付阙如,则老年医学这门学科如何得能谈起。
外来伤害:(略)。
劳逸过度:古人只有劳役所伤。劳逸过度则现在以物质的文明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趋严重。如其没有这项,那末退休综合征、肥胖病……等,将用什么理论去解释。
饮食不节:近来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在饮食方面也日益丰裕,恣饮滥食,无处不然,因之更应重视“不节”。
二、补充四诊八纲为五诊十纲
一向誉为中医特色的体表诊断学作为准绳的四诊,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早已有不足之感,理应调整添翼。
今天的五诊是:望、问、闻、切、查。今天的十纲是:表里、寒热、虚实、标本和体用。
阴阳:阴阳古以解释万物生化之源,是统帅着一切事物的偶像。它是“纲目”中的纲而不是目。四诊中的表里、寒热、虚实三者,是目,是归于阴阳来统帅的。把这纲与目等量齐观的置于同一位置上,是相当不妥的,因之调整后的十纲中,把它排除在外。
表里、寒热、虚实:(略)。
标本:肯定为古人所遗漏。《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标本,以不同”,《灵枢·师传篇》“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本病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这标本一纲在《内经》里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张仲深(元代人)在《子渊诗集》中所谓:“欲探六脉致调和,曷审三因正标本。”李东垣在《试效方》展卷第一句话就是:“夫治病者,当知标本。”根据张、李氏的语气,标本还是诸纲之首哩。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古人制订八纲时所遗漏。何梦瑶虽然也在《医碥》中把寒热、虚实、标本、表里和阴阳并列而归了队,但影响不大。我们今天应该欢迎它归队。
“体”,《易经》“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其疏谓:“体,谓形质之称。”所以器质性病变属“体”。
“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它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作用、功用。所以在这里凡功能性病变称“用”。
范缜在《神灭论》中解释得很清楚,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佛家也有“体灭”与“用灭”之分。
在医学上第一人提到“体”、“用”者,李东垣。《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体用在十纲中的实用价值,主要是:“用”者,千方百计要在中药里求其去疾。“体”则可考虑手术,不过少数采用药治,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中介症”
人和病,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当然要永恒运动,无限发展了。且看伤寒的传经,温病营卫气血的转移,还有什么热盛生风、血虚致燥、大汗亡阳、气随血脱……等等,都证明疾病是在运动而非静止的。可是中医在病机这个环节上,大多用硬梆梆一个“病因”来说明,一经认定,很少变化。对这个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替古人补上一笔。
在20多年前,干氏就有这样一个想法:邪加人而致病,中间必然有其联系、变化、造成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即先产生了“证”,继而出现“病”。这个演变过程,应该称为“中介症”。
这个中介症,隶属于“证”。中介症中又分为一级中介症、二级中介症与三级中介症三个层次。
凡邪中人而病,并不明显地必须包括:正邪相搏、病理变化、病理产物等复杂的机制者,为一级中介症。如风、寒、暑、湿、燥、火、致敏原、瘟疫、急性意外创伤……等属此。
凡邪与人结合之后,经过复杂的正邪相搏、病理变化、病理产物之后而形成的症,或由一级中介症转化而来的病变,为二级中介症。其中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气、郁结、脏躁、衰老……,以及由一级中介症转化而来的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等等。
至于第三级中介症,它可以由二级发展而来,也可由一级直接而致(最典型的为严重的急性创伤)。其中如大汗亡阳、毒入心包、气随血脱、痉厥肝风……等等。
至于其中如何转变、机制等等的充实与完整,只能有待于大家的努力。
四、辨证公式
一谈到辨证,中医哪一个不知道,但真正能运用它来治病,究竟有百分之几?因为自古以来,没有过一部书、一篇文章来介绍运用它的方法手段。书上写的、教师教的仅仅是它的作用、好处和重要性,独独未见介绍将它的公式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也仅仅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试问你读了之后能运用得起来吗?又谓:“例如患者初起头痛、身热、自汗、微恶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经过分析、综合,判断为风温。”试问教初学者怎样来分析、综合与判断?直到自己临床了一段较长时间后,才面壁九年的自己摸索出一点,到晚年即可运用如意,但可是老至将死矣。几百年来就是这样。怪也难怪,辨证这玩意儿既无示教的模型,更无有形有色的操作方法。干氏为之深想苦思,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下是:临床“辨证”之初的思维时,最好的手段,是“逐项分析,综合取舍”法。此方法准确,易学易会,误差度小。具体是这样:
1.首先在脑子里拟订这样一份表格(表1)。
2.把五诊得来的信息,逐项填入“症状”一格里(如表2~7)。
3.选择(特别强调“选择”两字)适合的各种理论根据来解释症状的产生原因。这种理论根据的来源,包括《内经》、各家学说、常规定律及个人心得见解。也逐症逐项填入表内“理论根据”一格里。为什么强调“选择”?因为同一个证候,可以由不同性质的“证”来造成。例如同样一个腹痛,《素问·举痛论篇》中谓:“寒气客于小肠,故后泻腹痛矣。”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称:“火郁之发,民病腹中暴痛。”再举一个脓肿的例子,《灵枢·痈疽篇》既谓:“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故痈肿。”但又称:“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你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寒和热,同样可以适用于一个病种或同一个症,不选择怎行。就拿上面脓肿感染来说,凡是冷性脓肿——当然有它冷性的证,那末应该选择前一句。一般感染如疖痈——当然也有它热性的证,就选择后一句了。这就是选择。
4.对每一个症状,凭“理论根据”来分析,作出单独的(只管本项,不管其他各项)、片面的初步印象,就填写在“印象”项中。
5.然后把全部的“印象”汇集起来,用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方法来突出主证。
6.许多印象,不可能清一色的趋于一致,甚至有自相矛盾者。应该用“取本舍末”的手段来取其本质而去其表面现象。古人的“舍脉从证”、“舍证从脉”就是这个方法。且看表5“脾不统血”的鼻衄中舌苔,我们就不睬他了。
7.最后,作出总结性的判断,是什么“证”。
在这里有两点说明:其一,这里的“表格”、罗列、“填写”……并不是真正地采用实物,乃是在脑子里想的,古人称为腹稿。
其二,理论根据,不一定真正去找出典,可以取用常规的、常用的及自己的心得就够了。当然,是一定要合乎中医的理论,不能掺假、掺歪曲的,这是原则。
表一
诊查表 | 症状 | 辨 | 证 | |||||
理论依据 | 印象 | 分析 | ||||||
诊 察 | 器官 | |||||||
问 | 全身 | |||||||
局部 | ||||||||
望 闻 查 | 检查 | |||||||
舌 | 苔 | |||||||
质 | ||||||||
切 | 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