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的古方大山楂丸,是一种卓有疗效之消食导滞健胃药品,既往我每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之食欲缺失者,由于其色泽气味均佳,故无“苦口”之虞,病家可以嚼食无妨。此方由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组成,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老少咸宜,更无乌梅收涩之嫌。因山楂消肉食,神曲消谷食,麦芽消面食,故甚得配伍之妙,被誉为“三仙”。朱丹溪名方“保和丸”中亦囊括山楂、神曲“二仙”及莱服子。当然进食太多太久也不好,盖可能有所谓“戕脾胃生发之气”或“伤牙”之犯,一般食后服用为好。
山楂一作山查,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山楂或野山楂之果实,前两种习称“北山楂”,主产于辽、冀、鲁、豫;后一种习称“南山楂”,主产于川、滇、江、浙。我国古籍《尔雅·释草篇》、《山海经》、《唐本草》、《本草纲目》及《随息居饮食谱》等均有载述。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更有“伦父馈山楂”的名句,对其甜酸味曾有品评。现时社会上“山楂果茶”风靡一时,良莠不齐,据我了解,有的厂家条件简陋,产品带菌而不卫生,应建立产品出厂后的抽检监督制度,以保证消费者之安全。
山楂入药,有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或山楂炭之分。生者活血消瘀,长于疗妇女经痛及闭经;炒者及焦者消食积为上。山楂果及山楂叶均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山楂酸及槲皮素等,故缺血性心脏病可用,既往多用山楂果,我院曾研制楂叶制剂为改善心肌缺血之品,扩大了山楂资源的应用。
由山楂制成之冰糖葫芦,为首都北京风味佳品,所谓“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半蘸冰糖”,十分肖妙地道出了其神韵。考此物在我国历史已甚久远,宋之“蜜弹儿”及明之“糖堆儿”即此物。清《帝京岁时纪胜》还另载述金糕或山楂糕等山楂制品,驰名海内外。嘉庆朝曾有名句赞曰“南楂不与北楂同,炒制金糕数汇丰(老铺),色如胭脂甜如蜜,解醒消食有兼功”,可见其深入人心。山楂食品当然还有酱、罐头、软糖、酒及香肠等等,品类繁多。
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中,溥仪脉案档案有10余册,直至宣统九年(辛亥革命后,根据协议,允许清帝宣统沿用年号于紫禁城内),其中载录服用大山楂丸及焦三仙者甚多。我于1981年曾持此类脉案征询李淑贤女士看法,彼认为这些原始脉案纪录与溥仪身体素质十分吻合,溥仪平素最易患感冒和消化不良症,并称:“我与他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几乎隔不几日即感冒伤食一次,溥仪本人由于常年有病,平日颇留心医药,每日三餐后都需进大山楂丸,日日如此,从不间断。溥仪早晨爱进豆浆油饼,食后也服大山楂丸。”以上这些,当然是有案可查的,是明白确凿的。溥仪生前也曾到西苑医院诊病,与先师岳美中教授晤谈最多,溥仪本人知医,亦能开出中药方来,有理有法有方有药。至于相传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因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经每日山楂(棠球子)十枚煎服不半月而愈者,姑妄听之无妨。
马晓昌 林殷 秦淑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