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特为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而设。其所体现的治法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东垣以此治疗脾胃阳气下陷的烦热、头痛恶寒、渴喜热饮,而脉象洪大无力之证。
后世进一步扩充,用来治疗便血、崩漏、脏器下垂、久疟、久痢、自汗、反复感冒、小便淋漓、失禁、不通,及一切清阳下陷之证。陈氏在研究本方时,广收博采,并深刻分析了学习运用本方的六个要点,于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陈氏深刻指出: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其内在病机都是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舒六类证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中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症见矣!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卫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症见矣!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血从窍隧外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而阴津下流,则久泻、久痢、尿频、失禁诸症见矣!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于是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症见矣!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症见矣!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于是身热、自汗、口渴等假热证象见矣!上述六类见症,前三类是中气不足的病理改变,后三类侧重于清阳下陷。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病由脾虚气弱,当以甘温药物温养脾胃,补益中气;此证不仅气虚,且呈清阳下陷,治宜双管齐下,一面补中益气,一面升阳举陷,使脾气充则卫气有源,清阳复位则诸证自愈。方中黄芪补肺气,实皮毛,益中气,升清阳,对于气虚不足,表卫不固,清阳下陷之证,可以全面兼顾,故是主药。人参能补下焦元气,壮脾胃谷气,益上焦肺气,得白术、炙草相助,则生机旺盛,卫气有源,与黄芪同建实卫固表,补中益气之功。升麻升发中焦脾阳,柴胡升发下焦肝气,协助黄芪共奏升阳举陷之效,佐陈皮醒脾利气,使补气而无气滞之弊;当归养血调肝,温煦少阳春升之气,亦各有所取。
学习此方,陈氏强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此方所治一切病证,均属气虚下陷机理,涉及内外上下各个部位和气血津精各个方面,证象虽殊,本质却是同一的,其临床运用,充分反映了治病求本的原则和异病同治的特点。
2.本方所治病症虽因中气不足引起,却应联系少阳三焦才能阐明所有机理,因为气虚的病理影响是行于少阳三焦的卫气,气陷的病理影响也是行于少阳三焦的卫气,如果仅从脾胃解释,则不能揭示内外上下不同病理反应与脾胃的深刻联系。
3.此方能治气虚下陷,阳郁不达的假热证象。有热象而用甘温之品,故称甘温除热。假热的机理不同,治亦各异。营卫不和而致者,调其营卫,令卫气与营气和谐,则热象自除,桂枝汤、小建中汤主之。大量失血,血虚气无所依,浮越于外而发热者,实卫固表,兼以养营,使阳气内归,则热象自除,当归补血汤主之。肝失疏泄,阳气内郁而长期低热者,疏达气机,阳气伸达则热象自除,逍遥散、柴芍六君汤主之。此因阳气布张无力,陷而不升,郁而不达,形成假热,用此方益气升阳,使清阳复位则假热自除。由此观之,甘温除热一法,是为卫气不和、外浮、内郁、下陷者设。
4.东垣所制当归补血汤、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诸方,常为后人称道,但其说理欠通,令人难解,此方即是一例。所谓发热是因“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云云,不仅令人费解,且易混淆发热概念。果如所言,此证是因“心火独盛”,“阴火上乘”,岂有又用升阳的升麻、柴胡助其上升之理?5.或谓:此证发热是因“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所致。果如所言,无湿则不发热矣!而临证使用此方的指征却恰好相反,只有纯虚无滞,才可放胆而投,若夹湿邪,服后反增胀满。可见,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之说不可从。本方虽也能治湿浊下流的久泻、久痢;水道失调的小便不通、淋沥、失禁等症,却是气不升举所致水液下流,本质并非气为湿遏。
6.柯韵伯谓:“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达之;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柯氏之说亦不尽然,小便淋沥,失禁,尿血,崩漏,子宫脱垂,都是肾系病变,却有宜于此者。
对于本方的临证应用,陈氏认为,中气下陷常表现为在外、在内、在上、在下四个方面的气虚下陷,津液不固,营血外溢,阴精不守证象。因而从气分病变,血分病变,津液病变,精液病变,脏器下垂,禁忌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清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冒: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外邪侵犯的作用。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通过益气升陷,可使阳气充沛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头痛、目眩、耳鸣: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空,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上部诸症。故《灵枢·口问篇》说:“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用此方可以获效。但应注意,头痛当以绵绵而痛,时痛时止,遇劳则发为指征;目眩当以血压偏低为指征(可与生脉散合用);耳鸣当以兼见其他气虚下陷症状为辨证依据,否则不可妄用。
便秘、腹胀:中气虚损,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的运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此种阻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治疗,体现的是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或用本法补中益气,俾气充则四肢得荣,头面得养。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此法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作用,所以尤宜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液亦升,气陷则津液下流。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流证象。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令卫气充盛则津固而不外泄。
小便不通、小便淋沥: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趋,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仁之类以升清降浊。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津与阳虚不能化气的综合反映。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豆蔻、五味、乌梅。”便后常有精出,乳汁自出等症,用此益气摄精,可以获效。
5.脏器下垂:包括阴挺、脱肛、肾下垂、胃下垂、眼睑下垂等症。可用此方加燥湿化浊的苍术、半夏、砂仁、枳壳,或固涩药物,提高疗效。
6.禁忌:陈氏认为张景岳对此方的禁忌,说理最为透辟,概括最为全面。其谓:“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确属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