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是中医处方用药的特色,其应用很广泛。鉴于中药药引在方剂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对其起源和发展作一番探讨。
药引属方剂中的佐使药,起源甚早。《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亦有“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的记载,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有关药引最早的文字论述,同时也是其后应用药引的理论依据。药引的形成与应用实际上远较上述二书为早,药引是伴随方剂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方剂的发展而发展。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可以看到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论论述,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确已建立了指导再实践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药引的应用。至于究竟起源于什么时期,尚难作出具体回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它起源于药物配伍之后,方剂形成之时。从我国现存的几部较早的医学方书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药引,特别是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伤寒论》中,112个方剂就有52个应用了药引,占总数的46%。药引的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
①引经作用:如白通汤中的葱白是用来通破格于上之阳下交于肾;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虽里有沉寒,但不可用干姜、附子,而用吴茱萸、生姜直走厥阴经脏,以散其久滞之陈寒,芪芍桂酒汤中配苦酒引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郁热,散肌腠水湿之功。
②佐助作用:如炙甘草汤,药用清酒煎煮,可增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主药葶苈子降肺气,泻水逐痰,佐以大枣能收安中以防伤正之功;栝蒌薤白白酒汤用白酒助药上行,周达气血。
③反佐作用: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人尿、猪胆汁,取其性咸苦寒,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用苦寒而性滑之猪胆汁,借其性寒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阴对辛热药物之格拒不受,具有“甚者从之”之意。
④制约作用:如十枣汤中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毒性。
⑤调和诸药:如麻黄汤中用炙甘草调和诸药,等等。
由此可见,药引是伴随方剂发展起来的,而方剂的发展又离不开药物,因而,药引与药物和方剂的关系,有如毛与皮的关系,离开了药物和方剂来谈药引,是不可想象的。汉代以前,药物品种比较少,当时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仅收载药物365种,方剂的数量也不多,以《伤寒杂病论》计,也只有300多个方剂,药引的种类和数量也就受到了限制。当时的药引主要有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子尿等,且多作辅助性治疗药,其引药归经的作用显示得并不充分。汉唐以后,经历1000多年,药物和方剂都有了很大发展,药物由365种发展到2600多种,方剂由300多个发展到6~7万个,这就大大促进了药引发展,其品种由原来的上十个发展到上百个,特别是药引充当引药归经的作用明显突出了,单调而有限的药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自宋代以来,不少医籍都详细记载了药引的配伍目的和具体使用方法,药引不仅和汤剂配伍,而且还广泛地和成药配伍应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及服用方法,涉及中药达90多种,囊括了解表、清热、利水、祛风湿、温里、消导、行气、活血、止血、化痰止咳平喘、开窍、安神、补虚、收涩、驱虫等各类药物,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成为中成药与药引配伍应用的典范。如八正散用灯芯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对因肝经瘀血所致之疼痛尤为有效;凉膈散用白蜜,既可缓和硝黄之峻下,又能存胃津,润燥结,收以下为清之功;菟丝子丸,其服法是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或盐汤下,空腹服,如腰膝无力,木瓜汤下,晚食前再服,此方中的酒和木瓜即为药引;小活络丹其服法是空腹冷酒送下,冷酒以助药势,可引诸药直达病所。故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强调了引药的作用。元·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治病也。”明·何柏斋更进一步地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明确提出了佐使药的作用。《景岳全书》中记载的玉女煎,其方中用牛膝,则是用以滋补肾水,并可引热下行。洪基《摄生秘剖》中记载的天王补心丹,方中的桔梗,则是用来载药上行,柯韵伯在论天王补心丹时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经而安神明。”在这里,引经药既是其他药物的向导,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药理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序列》中,列有引经报使一目,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引药的重视。清·张确《资蒙医经》全面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药引的应用在明清时期日趋完善。
综上所述,药引的应用可谓源远流长,药引的正确应用对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症,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是中药配伍应用需要继承与发扬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使之更好地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