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为后天之本,论治不忘补中
经曰“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到:“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着元气的盛衰。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升,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因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所由生。癌症,属内伤病范畴,癌瘤的成因、发展,癌瘤本身的消耗,各种祛邪手段的治疗结果,均与脾气虚弱密切相关。
周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刻领会仲景的“脾旺不受邪”学说,临证遣方用药,在辨证基础上,皆不忘顾护胃气,崇尚东垣的脾胃学说,喜用参芪、四君子、补中益气汤类,时常告诫旁人,以大剂苦寒峻烈霸道之药以期祛邪逐瘤,则有伤脾败胃之虞,结果适得其反,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病从口入伤脾,湿毒积滞成癌
现代医学认为,癌病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外因是指宿主体外环境中的各种可能致癌因素,大致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致癌因素三大类。内因则是泛指宿主体内抗肿瘤能力的下降,或有利于外界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各种内在因素。而饮食因素是引起多种癌瘤的主要外因之一。食物中的多环芳烃、亚硝胺、微量元素等,均可诱发癌瘤的产生。烟熏、腌腊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冰岛居民一年到头吃大量烟熏食品,男性居民死于胃癌者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50%以上。Dungel氏分析,1千克烟熏羊肉中的3,4苯并芘含量相当于250支卷烟;波罗的海沿岸从事渔业的村民经常吃用大量烟熏食品,其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达318/10万,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为120/10万,而从事农业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仅149/10万,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只有38/10万。日本胃癌发病率高,标化发病率男性903/10万,女性483/10万,居民也习惯在炭上烤鱼吃。许多经处理过的非新鲜的鱼、肉及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土霉素、氨基比林、扑尔敏等,经胃液的作用,在特定环境下可形成亚硝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皮肤癌的发生与农作物、饮用水中砷含量过高有关;食管癌的发病与膳食中缺乏多种维生素,长期吃用酸菜、霉变食品,少吃蔬菜、水果及营养不良、酗酒有关;胃癌的发病与喜吃熏肉、干咸鱼、腌菜等有关;肠癌的发病与膳食中高动物脂肪、少纤维素有关;肝癌与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有关。由于认识到饮食与多种癌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通过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使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如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等。美国癌症学会(ACS)最新报告,每年50万癌症死亡者中,约1/3是由饮食习惯造成的。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所伤也是癌瘤主要原因之一。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膏梁厚味,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渐成积滞内停,或蕴久化毒,形成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而致癌。如《素问·痹论》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谓:“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宋·严用和《济生方》谓:“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明·叶文龄《医学统旨》谓:“酒面炙馎,粘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景岳全书》谓:“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历代医家均强调癌瘤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膏梁厚味”、“食饮乖度”、“伤酒食”致“脾胃大损”有关。治疗强调健脾养胃,如明·方隅《医林绳墨》提出:“噎膈……必须清气健脾,……绝厚味……善能调养”,“……当健脾养胃,切勿施峻利之剂,有伤脾气者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也提到“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凡初觉饮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以调脾气为上策”,并提出用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等健脾养胃治疗噎膈。癌瘤发病固然与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有关,而癌肿既成之后,由于肿瘤的无限制生长,大肆劫精耗血,若血液不循常道,则出现脾不统血的咯血、呕血、便血、衄血、发斑等;癌瘤坏死感染致发热不退,消耗身体大量体液,致津亏血枯;脾虚湿热下注致五色带下、脓血便;脾虚蕴湿生痰,痰瘀阻络致饮食不下;各种手术、放疗、化疗措施的实施,除耗气伤血外,还出现脾胃不和的呃逆、呕吐、饮食不下。以上各种病证与病机,互为因果,终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造成患者形神俱损,大肉尽脱,身体羸瘦。《卫生宝鉴,卷十四》云:“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华佗中藏经》谓:“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对于癌症患者,健脾益气,调理脾胃,是扶正补虚的重要内容。疾病之初,健脾养胃,是为了祛邪外出;病至中晚期,虚象已露,甚则虚衰不支,健脾养胃,则是为了带瘤生存。研究证明,健脾养胃中药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使胃气恢复,从而改善食欲,增加体重,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后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健脾益气中药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和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水平等。因此,健脾养胃法已成为癌瘤扶正治疗的主要内涵。
三、重视饮食疗法,强调辨证配膳
“民以食为天”,脾胃主消化饮食,营养全身,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源于饮食五味,其损伤也因饮食五味。因此,中医强调以胃气的有无盛衰来判断生死寿夭,所谓“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水谷入胃,五味各走其所喜之脏,酸味走肝,苦味走心,甘味走脾,辛味走肺,咸味走肾,饮食适宜,滋味调和,则五脏各得所养,自可“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而“长有天命”。而“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此,饮食要有规律,五味要调和,正如《灵枢·师传》所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若饮食失常,损伤脾胃,升降失常,致聚湿、生痰、化热,进而损及其他脏腑,则百病由生。对于饮食调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周氏深有体会,著有《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一书,从营养学和中医营养治疗学的角度,探讨癌症的饮食宜忌,强调饮食营养对于癌瘤调治的重要意义。而中医饮食疗法的核心内容,便是辨证配膳。
不同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欲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食,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宜以醇酒,先进平补下元药一服,女人补血海药一服,无燥热者良。”这些论述就提示我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体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此为辨证配膳的内容之一。
由于癌症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往往由于脾胃机能衰减,食欲不振,运化失调,因而不能以滋腻厚味来滋补,而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强脾胃功能。
根据病人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状态而给予不同的膳食,此为癌症患者辨证配膳的又一内容。按照《内经》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施治原则,根据“证”的阴阳、虚实、寒热,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内经》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训迪。这就是说,阳气虚弱的病证,应该甘温益气,以使阳气旺盛;而对于阴精亏损的患者,则要用厚味之品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足。对于阴虚火旺者与阳虚不足者,虽然都要用补法,但前者宜用甘凉清补,后者宜用辛甘温补,在选择滋补性食品时就要有所区别,不能混淆。
属清补的食品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面筋、牛乳、薏苡仁、梗米、小麦芽。
属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鸽、鳝鱼、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红糖、胡萝卜、糯米等。在应用补益的饮食时,必须加以区别。
其次,还要辨明疾病属于哪一脏腑,根据病症所在的脏腑,采用不同的饮食营养疗法。如《灵枢·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犬肉、麻、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又说:“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韭皆酸;脾色黄,宜吃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种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餐的饮食治疗,并非杂乱搭配,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五行生克为其理论基础的。例如秔米饭、牛肉、枣、葵用于脾病又用于肝病,这是由于甘可入脾补脾,而甘味又可以缓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从而使脾病得以康复。虽然经过长期的实践,对于脏腑的饮食宜忌的认识、品种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对《内经》中所规定的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的脏腑饮食宜忌的原则,在我们的食疗中还应给予重视。
四、研究癌症食疗,独辟治癌新径
《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食物与治病的关系:“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十分重视药食的宜忌,如服用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本草纲目》中则有地黄、何首乌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菘菜、海菜,半夏忌羊肉,商陆忌犬肉,龙骨忌鲤鱼,常山忌生葱,土茯苓忌茶,丹参忌醋,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等记载。《灵枢·五味》则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因此,食物的宜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须根据食物的性味而定。药有药性,食物有食性,食性和药性一样,分为四气(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甘酸咸苦。食物的四性,不如药物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亦即不冷不热之类。属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梨、荸荠等,具清热解渴,减轻或消除热证的作用;属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具温中补虚作用。因此,寒证忌吃生冷、瓜果等寒凉性食物,宜食温热性食物;热证忌用辛辣、姜葱、烟酒等热性食物,宜食寒凉、平性食物;阳虚宜温补,阴虚宜清补。而食物的五味则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因此,根据所病脏腑的不同,所需食用的味道也不同。《素问·五脏生成篇》已明确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之气。”辛味具有行气、行血和发散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食物,都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温的食物则兼能散寒。甘味具有和中缓急和补益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证及拘急疼痛的食物,都含有甘味,如蜂蜜、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质润者,则兼能润燥,如蜂蜜等。酸味具有收敛和固涩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都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楂等。苦味具有宣泄和燥湿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秘结心烦,肺气上逆喘促,以及寒热湿证的食物,都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莴苣等。咸味具有散结和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硬结、瘰疬等的食物,都含有咸味,如海带、海蜇、海藻等。
根据以上原则,肿瘤患者的饮食调养,也须针对体质因素与疾病的属性加以辨证使用。一般来说,癌症初起,多呈热证、实证;病至晚期,则每每出现气血两虚。术后病人,多为气血两虚;放疗病人,多为气阴两虚,或阴虚火旺;化疗病人,多为脾胃不和,脾肾两虚。根据上述食物性味,结合病证的寒热虚实,针对癌症患者多有食欲不振,脾不健运的通病,选用松软可口的食物,尤其须选用新鲜、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海洋生物,包括牡蛎、乌贼、短鞘章鱼、食用蛤、海参、鱼鳔等,此类食物,具有滋阴养血、补肾益精功效。研究表明,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大分子胶原蛋白、以及肌红蛋白,胱氨酸等营养物质,易于人体的吸收与利用。乳类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寿亲养老新书》谓:“牛奶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体强壮,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故为人子常供之。”某些食用真菌类,新鲜水果及蔬菜,也由于鲜美可口、富含人类所需的多种物质而受到病家的欢迎。总之,食谱不宜太简单,营养成分要均衡,不必毫无根据地忌口。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对“发物”的认识,所谓“发物”,应指辛辣燥热刺激,肥甘厚味及低级海产物等一类食物。《素问·热病论》谓:“热病少愈,食肉则复。”《本草纲目》谓:“羊肉大热,热病及天行病、疟疾病后,食之必发热致危。”癌症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而使机体处于免疫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低下,并伴有消化腺排泄障碍,胃肠充血而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因此,饮用烈性酒、嗜吃蟹及肥甘厚味,容易对刺激性食物或异性蛋白的过敏原起变态反应,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导致体质的进一步亏虚和免疫功能低下,继而诱发癌症的加重与复发。周氏曾对565例癌症患者的饮食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某些病人食用狗肉、公鸡、羊肉、蚕蛹、虾蟹、螺蚌、烟酒等物质引起身体不适或病情加重,进一步说明饮食因素的影响。美国癌症学会也将食物分为有利的食物、可食物质、可疑物质三大类,提倡人们不吃或少吃煎炸、炭烤等类食物,强调膳食的多样化及控制体重,尤其须多进食水果与蔬菜,这与祖国医学的饮食调养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