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治疗原则

“消渴”这两个字的含义,形象地概括了患者体液消耗与体型消瘦的情况,以及渴而久饮、多尿善饥的证候。消渴病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但由于患者病程长短的不同和治疗方法的各异,病情表现很不一致,有消而不渴,有不消不渴,有渴而不消,有既消且渴,因此,必须辨证清晰,庶不致误。

一般认为消渴病就是“糖尿病”,虽言之有理,但不尽然。消渴病虽然多数为糖尿病,古人对消渴病也有尿甜的记载,但糖尿病人并不都具有三消症状,消渴病也并不会都是糖尿病。例如“尿崩症”,大渴而多尿,属于中医所称的消渴,但不属于西医的糖尿病。因此,对于消渴一病的概念必须明确。不过,本节所讨论者,是属于西医所称之糖尿病之消渴病。

古人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属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多食善饥;下消属肾,多尿如脂。因而临证从肺、胃、肾辨证,并采用三消分治之法。但从临床看,有上消渴饮,就必然有下消多尿,治疗上也不宜截然分开。近代治疗糖尿病广泛使用降糖剂,许多患者的消渴症状不够明显,有的患者甚至无任何消渴症状,无形中给临床确诊造成困难。章氏近年来设立糖尿病专科门诊,在总结前人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制订出治疗本病的四项法则,即:既消又渴,法在养阴;不消不渴,法在益气;渴而不消,气阴兼治;消而不渴,重在补肾。

一、既消又渴法在养阴

既消又渴,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善食易饥且瘦,多见于病久失治者,暴病者间或有之,其人皮肤干燥,全身肢体肌肤有如针刺样疼痛或麻木,咽燥唇干,四肢困乏,甚则发生痈疡,视力昏蒙等症,脉细数,舌暗赤,苔干黄,其病机为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治宜养阴润燥。方用章氏自拟之养阴润燥汤(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花粉、沙参、玉竹、地骨皮、山药、萸肉、黄精、枸杞)。加减法:口渴特甚者加生石膏,心烦胃中灼热、失眠者加黄连,舌赤苔反白者加苍术。

二、不消不渴法当益气

按说不消不渴者不应诊断为消渴。但事实上许多消渴患者,由于病程日久,治疗时间较长,又长期服用各种降糖的中西药,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治疗后,成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消渴症状以致全无,证象是不消不渴,实际上阴伤气耗,出现精神困倦,肢体乏力,食纳不佳,面部虚浮,睡不安寐或嗜睡,少语懒言,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尽管形不消,口不渴,尿不长,食不多,但因病久耗气伤元,肺、脾、肾元气皆亏,机体失养。治则以益气扶元。方用章氏自拟之益气扶元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苍术、山药、黄精、枸杞、萸肉、白芍、何首乌)。加减法:食纳不佳者加鸡内金、砂仁,睡不安者加枣仁、夜交藤。

3347>

三、渴而不消气阴兼治

渴而不消者,一般病程较长,在长期时断时续的治疗中,往往有渴而欲饮,或不多饮,并不消瘦,小便偏多,饮食基本正常,精力较差,不能耐劳,午后疲乏较甚,控制饮食较严格。从表象上看病情不十分严重,血糖、尿糖接近正常或起伏不大。脉沉细或弦细,舌暗红、苔薄白。其病机为病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治则为益气养阴,方用章氏自拟之益气固本汤(黄芪、山药、花粉、生熟地、麦冬、地骨皮、生牡蛎、苍术、茯苓、五倍子、葛根、南北沙参)。加减法:口渴多饮者加石斛,头昏神疲者加党参。

四、消而不渴重在治肾

消渴病久,病情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正所谓“穷必归肾”。本病后期,以肾消方面表现突出,其症形寒畏冷,精神委靡,形容枯槁,肢体困乏,阳痿不举,语言无力,食少便溏,口干不渴,颜面及下肢浮肿,四肢末端麻木,视力锐减,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其病机为肾精暗耗,损伤气津,阴阳俱亏。治则为补肾益元。方用加味金匮肾气丸(肉桂、附片、熟地、山药、萸肉、泽泻、丹皮、茯苓、黄芪、苍术、枸杞、淡大云)。加减法:食滞纳呆加鸡内金、砂仁;大便稀溏去熟地、大云加补骨脂、吴萸、肉蔻;下肢肿甚加牛膝、车前子。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朱丹溪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章真如》。郑翔 韩乐兵 整理
2
本条ID:1409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