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标本分析论病机

袁氏对冠心病的研究十分深入,集数十年经验,撰有“权衡标本,燮理脏腑,化瘀宣痹,通补兼施”、“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体会”等文,发表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医林拔萃》及杂志,阐述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明析其标本虚实及其相互关系,论述十分精辟,对认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极有帮助。

中医古代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据临床证候,如胸痹、胸痛、胸闷、心痛、心悸、短气等症状,对本病已早有描述和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阴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类似心肌梗塞的记载。同篇并描述了厥心痛的症状,如“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心”,“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对心绞痛的症状描述是很明确的。《金匮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专章论述,将胸痹、心痛、短气联系起来讨论,对本病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对其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法则与方药,此后,历代医家在理论及临床上作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冠心病辨证论治的宝贵经验。本病在“心悸”、“怔忡”中亦有相关的论述。

一、本虚——重点在心,旁及四脏

袁氏认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首条就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明示胸阳不振,阴邪搏结为冠心病之主要病机,其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虚实互呈,而以本虚为主的证候。追本溯源,治病当求其本,而病之本,本于心之阴阳气血亏损,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在发病中又至为重要。《内经》云:“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位于胸中,心气心阳虚损,则胸阳式微,阳微不运,心血失去推动,流行不畅,可致气滞血瘀,久则心脉瘀阻,出现胸痹心痛短气之证。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此之极虚,乃心胸阳气之虚,虚则阴邪乘之,阴乘阳位之机关键在于阳微,故温通心阳,补益心气为治本之要,只要胸阳一振,得以宣发,有如光照万物,阴霾四散。心之能事,又主生血,心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安则心痛怔忡发生;血之不足,心气亦虚,阴阳两虚,痰瘀交阻,发病亦属常见。

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其功能失调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脾主中州,主灌四旁,胃为仓禀,摄水纳谷,同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心乃君主,赖其长养。若脾气失调,运化不健,则不能奉心化血,致心气不足,心血亏虚;脾又为生痰之源,如饮食不节,谷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可聚湿为痰。肺居胸中,乃制气之主,贮痰之器,肺失宣降,水津失于布散,亦可聚而为痰。

脾肺气虚,痰气交结,可阻遏心阳,痹阻脉络而发病。

肝属于木,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流畅。肾乃水脏,水充则龙火不升,若肝肾阴虚,则心血不足,血循不畅,可瘀阻心脉;且肝肾阴虚,阳亢生热,可炼液为痰;肝郁化火,疏泄不利,失其气治血和,均可致痰瘀气滞交阻,胸痹心痛发生。肾乃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心气亦虚,阳虚饮结,寒湿不化,水泛为痰,上逆凌心,亦可痹阻心脉,甚则心肾厥脱,危在旦夕,致极危之证。

由此可见,本虚主要是心之阴阳气血不足,重点是心阳不振,而全身脏腑功能失调与心又密切相关。

二、标实——痰瘀气滞,痹阻心脉

痰浊、瘀血、气滞痹阻心脉,乃病之标,属实。气、血、痰之形成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袁氏强调对于痰浊当予重视,此为广义之痰,为脏腑功能失调之产物,不专指咳嗽咯出之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往往与痰有关。痰的生成,首责正气不足、脏腑失调,其中肺、脾、肾、三焦四者关系最为重要,四者中又以脾气为主,如果脾气运化失司,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而肺气不能下降,三焦失于通调,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正常蒸化水液,水液停滞中焦,泛溢表里,即可积液为饮,煎熬成痰。若伤暑、湿、寒、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或起居失宜,情志抑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升降出入,或营卫气血运行不畅,亦能致水谷精微不得敷布,津液停积而生痰。

瘀,亦是致使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重视。瘀的概念有二,一为瘀滞不行之血液,一为血液运行不畅,其中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血液,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血液。但血液运行正常与否,关键还在于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亦可致瘀,故气对血的影响最大,气虚气滞均能导致血瘀。由此可见,气机阻滞不仅生痰,而且也导致血瘀。因此痰瘀常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痰瘀凝聚必然阻碍气血运行,气血不畅致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交阻愈甚则气机愈加郁滞,反之亦然。

三、病机——胸阳不足,阴邪搏结

冠心病的发生,从虚实标本来分析,“胸阳不足”指心阳心气运行机能不足,属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于心脉,属实,为标。正虚邪结,正邪相搏于上焦,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以本虚为主的证候,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脏腑气血的不足,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的形成,它们虽是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反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心阳不宣,气机阻滞,则胸痹心痛发生。概括起来,主要病机有三个方面:

1.心阳不足,心血瘀阻。心阳心气不足,心血失去心阳的推动,血行不畅,以致气滞血瘀,心脉瘀阻。

2.脾湿生痰,阻遏心阳。脾胃失调,运化不健,或过食肥甘,痰湿不化,痰瘀交结,阻遏心阳而致气滞血瘀,使之心脉痹阻。

3.肝肾阴虚,痰瘀交阻。肝肾阴虚则心血不足,心血不足则心气亦虚,气血俱虚,导致血循不畅,以致心脉瘀阻。且肝肾阴虚则阳亢生热,也可炼液为痰,痰瘀交结,阻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发生。

三者相互影响,层层相因,逐步导致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袁氏对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分析十分透彻,抓住了胸阳式微,阴邪搏结这一关键,并与脏腑功能失调,痰瘀气滞交阻的标本虚实作了清楚的阐述,言简意赅,诚为经验之谈,对于认识冠心病之本质与临床均有指导意义。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伤寒学家袁家玑临证旨要》。袁金声 袁端红 整理
2
本条ID:14071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