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证治

泄泻一病,在《内经》中称为“濡泄”,宋以后始名“泄泻”。泄,水渗漏也,其势也缓;泻,水下流也,其势也急。总之,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而言。发病季节多是长夏秋初,因其兼暑夹湿,故又名暑湿泻。其病机多由饮食不洁,过食生冷,夏令暑热炎蒸,湿热交阻,清浊不分,扰乱肠腑,传化失司而成本病。其治常以清化湿热,通调腑气,分清降浊为法。

杨氏经验,常选中脘、天枢、足三里、神阙、阴陵泉针灸同施。以上穴位,前三穴用28号毫针针刺,直刺1.5寸,重泻手法,每5分钟提插捻转行针一次,留针半小时;神阙直刺1.5寸,出针后用艾卷重灸20分钟,局部潮红为度。必要时神阙、天枢加拔火罐。一般患者1~2次,最多3次,则可获愈。

如曾治病员廖某,女,42岁,农民。两天前于田间锄草,炎天暑热,离照当空,汗出心烦口渴,因喝凉水一碗,继而出现肠鸣腹痛,以脐周为甚,腹泻水样便,一日接连10余次。四诊所见,饮食大减,脘腹饱满嗳气,口渴尿少而黄,肛门灼热,精神倦怠,四肢软弱,痛苦面容,体温正常,脉濡缓,白腻苔,舌质淡红,尚未服药,要求针灸治疗。拟用分利湿浊,通调肠腑为法。取上述穴针刺艾灸同用,当即腹痛肠鸣减轻,嘱其翌日定来复诊。因家事繁冗,未来诊治。第三日即登门拜访,即说针灸后第二天,诸症消退而痊愈。现已出工参加劳动。根据治腑者治其合的道理,取胃之合穴足三里,调理肠腑,和中止泻;用脾之合穴阴陵泉,分利小水而实大便;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募属阴,阳病治阴,而又是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之以畅中和胃,升清降浊;神阙温针,化湿浊而止泻,天枢为大肠之募,有通调肠腑,分清别浊之功。数穴合用,共收清利湿邪,调理腑气,湿去热清,泄泻自止之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岐黄“神针”杨介宾》。梁繁荣 水竹林 整理
2
本条ID:14067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