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阳经下合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手三阳经除了在上肢各有一合穴外,在下肢还有一个下合穴。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腑经随脏,故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而合于手,因其经脉之气不直接深入内腑,不治本腑病,只对上肢头面等体表经脉所过之处的经病有治疗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取治于下合穴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合穴,是指阳经的别络,入于内属于腑的手三阳经的下合穴,并非指五输穴的合穴。

考历代针灸医籍,手三阳经的五输穴,均无主治腑病的记载,大抵因于此。其原因之二,是由于六腑位居腹部,胃为六腑之长,而大肠为传导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隶属于胃腑之下,与胃相连,为下焦之腑,故《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三焦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亦为下焦之腑,其经虽然在上,而三腑的部位则居于下,当然脉气亦不离于下,大肠小肠的脉气,沿着足阳明经脉寄附于巨虚上下廉。三焦的脉气,沿着足太阳经脉寄附于委阳,故手三阳经各有其下合穴。其原因之三,手三阳经的脉气是禀受于足阳明、足太阳的脉气之后,在足阳明、足太阳经脉的别络上分出,从别络注入本腑而与本脏相通,然后再合并于三阳经。

如此上下连属,脉气相通。故《灵枢·本输》篇指出:“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又说:“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其原因之四,根据《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灵枢·四时气》有“邪在腑取之合”的原则,临床实践证明:肠鸣泄泻、痢疾、肠痈取大肠下合穴巨虚上廉;小腹控睾而痛、肠溃疡、肠绞痛取小肠下合穴巨虚下廉;癃闭、尿频、水肿病取三焦下合穴委阳,均颇具良效。或问曰曲池可治痢疾、肠炎、肠痈,其故何耶?此为腠理郁热,外达肌表,出现恶寒发热的经病,取曲池解表散邪的缘故。如若属内腑湿热蕴结,仍取上巨虚方能奏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岐黄“神针”杨介宾》。梁繁荣 水竹林 整理
2
本条ID:14066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