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氏认为冠心病尽管病因多端,然终究与气之虚实和气机之运化、升降出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之运化,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阴阳之所以升降者,血脉之所以流行者,营卫之所以运转者,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成者,皆气也。所以,在治疗上,主张“以气为主,以血为辅”,气化正常,则血液运行调和。至于血瘀、痰浊、火郁、寒湿……之所以能导致本病,乃因其气机运化不畅,气滞则血瘀,气郁则痰结,气虚则寒凝,气有余便是火。“气为血帅”,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从而发生了冠心病特有的心绞痛。心阳不舒,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脏腑滋养失调,则出现胸闷痛、心悸、心慌、怔忡等一系列冠心病的症状。
在治疗上,盛氏认为“阴虚易补,气虚难疗”,主张治疗冠心病以调养气机,通畅运化为先导。气虚则补之,气滞则行之,气郁则宣之,气痹则开之,气逆则降之,气盛则泻之,然后酌参营卫、血脉之虚实,痰浊、寒湿之瘀滞,阴阳寒热之偏颇而消息之。务使气机运化通畅,升降出入复常,而病可愈矣!在辨证施治方面,盛氏参照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结合临床经验,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将冠心病分为八大类型:气滞心胸型;血瘀痹阻型;痰浊闭阻型;寒凝血脉型;心气不足型;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心阳虚脱型。
遣方用药则多以补气、理气、行气、宣气、益气、降气、散气为主,并结合患者体质之虚实,邪气之偏胜,配合活血、凉血、散血、养血、化痰、散寒、降火、滋阴、温阳等法,务使气机条达,升降复常,气血运行如环无端。临床中常用补气药有: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蛤蚧;理气药有:乌药、陈皮、木香、枳壳;行气药有:三棱、莪术、郁金、甘松;宣气药有:香附、佛手、茴香、菖蒲、橘核;降气药有:降香、沉香、檀香;散气药有:薤白、细辛、青皮、枳实;活血药有:丹参、三七、乳香、蒲黄、桃仁、红花;凉血药有:丹皮、赤芍、生地;散血药有:没药、五灵脂、琥珀、血竭、藕节;养血药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阿胶。临证自拟宁元散:西洋参、田三七、鸡内金、琥珀各10克,珍珠粉2克,麝香0.3克。上药共研细末,调匀,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以治疗心悸、气短、胸闷痛等症,可防治心肌梗塞,为冠心病恢复期的用药。
例一、邱某,男,60岁。主诉:反复心悸、气喘、胸闷3年。心电图提示:频发性早搏。胸片提示:心脏明显扩大。服西药心得安,血扩剂等仍出现频发性早搏,稍活动即感气喘,而来求诊。症见心悸,气短,动则气喘,胸闷隐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结代。西医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辨证:胸痹(心气不足型),治宜补心气,养心阳,理气祛滞。
处方:
西洋参6克、桂枝5克、五味子5克、杜仲10克、黄芪30克、玉竹15克、甘松7克、炙甘草20克、蛤蚧一对(研末冲服)。
服10剂后,早搏消失,诸症均减。上方续服10剂,气喘、心悸均失。嘱以生脉饮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评析:本案表现一派心气不足之胸痹症,投以自拟益气补心汤化裁。方中西洋参、黄芪、桂枝温阳益气,杜仲、蛤蚧、五味子补肾纳气,玉竹、炙甘草养阴以配阳,佐以甘松理气通痹,以收标本同治之效。
例二、颜某,男,56岁。主诉:胸痛10余天。两年前因心绞痛住院,治疗后心绞痛仍时辍时发,而求诊于盛氏。症见胸痛如刺,痛有定处,日久不愈,遇情绪变化则诱发,口干口苦,舌红晦苔黄腻,舌下静脉征Ⅱ度,脉弦细涩。西医诊断: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陈旧性前壁心梗。中医辨证为:胸痹(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开滞,活血祛瘀。
处方:
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三棱8克、莪术8克、降香8克、丹参15克、三七5克、红花5克、炙甘草20克。
连服半个月,心绞痛缓解,嘱以宁元散调理巩固,随访半年,心绞痛未再复发。
本患者临证表现一派血瘀症,根据“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理,投以自拟疏气活血汤加减。方中以失笑散活血祛瘀,丹参、赤芍、红花、三七以加强之,伍以三棱、莪术、香附、郁金、路路通、降香理气开痹,气行则血畅,心绞痛等症则迎刃而解。
例三、张某,男,72岁。主诉:反复胸闷痛、心悸、气短16年。近几年来,症状加剧,动则喘息,心烦寐少,神疲乏力,头重嗜睡,纳少口干,大便干结,小便余沥不尽,舌红胖苔光,脉细弦结代。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辨证为:胸痹(气阴两虚型),投以自拟益气养阴汤化裁。
处方:
太子参20克、枣仁20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茯苓10克、龟板10克、黄芪15克、柏子仁15克、白芍15克、知母5克、五味子5克、磁石30克(先煎)。
连服20剂,诸症减轻,嘱以生脉饮调理巩固疗效。
本案投以自拟益气养阴汤化裁方中生地、玉竹、知母养心肾之阴;太子参、黄芪、茯苓、柏子仁、枣仁益气养心;磁石、五味子养肾益精,共奏益气养心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