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博学广闻,勤于思考,不仅潜心寝馈于中医学术的研究,而且时刻关注中医学术的发展。他经历过长期的医学生涯,深感中医学之所以能够历久长存,并在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却能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日益重视,决不是偶然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也无力。”他认真总结了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对未来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一、中医学是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和丰富的医疗实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裘氏认为,我国医学的悠久历史肇始于战国以前的远古时期,而到战国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同时接受了当时先进的农业、天文、历法、气象等学科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天文学中的天地、日月分阴阳,五星的运行,就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气象异常变化的观察研究,产生了中医学外感六淫的萌芽;“食药同源”促进了中药的发展;冶金术的发展对针灸的进步创造了可能……古代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又渗透到医学领域,与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变化和治疗经验等医学知识相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丰富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是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和丰富的医疗经验结合的产物。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可以认为是一部多学科研究医学的结晶。它的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门学科,还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内经》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也为我们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融合,是产生新学说、新观点、新学科的重要途径。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但人不仅作为一个生物的人,更是一个自然界的人、社会的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因此,对人体的研究应该将其与医学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整体综合研究,才能找到医学发展的突破口。
二、中医学是令人瞩目的世界医学宝库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是否还有必要下功夫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医学?面对世界上不少地方逐渐掀起的“中医热”我们如何认识?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裘氏认为,中医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吸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方面,还是很不够的,但是它有更高层次的实验方法,则多为人们所忽视。中医学知识是在数以亿计的人体上直接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并且经历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而存在和发展的。在人体上直接观察和体验所得到的资料,与动物实验、解剖刀下和试管中见到的东西,显然有所不同。人体中有许多奥秘,就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还无法了解和解释。而中医学则发现了人体在现代解剖学所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之外,还存在着多种联系径路以及各种特殊的物质作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与概念、理论的形成,是依据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现象,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的科学。
中医学不仅具有阴阳学说、脏象经络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精气神学说等独特而又高深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极为丰富、精湛的医疗方法。中医传统的“脏象经络学说”曾被认为是“过时”和错误的,然而“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已被最新科研证实,小肠内确有脑的多种物质和功能,几乎脑内所有的神经递质在肠内都能找到(中医学中的“心”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心和脑的功能)。“天人相应学说”曾被斥为“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当代时间生物学所作的大量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对人体的体温、血压、内分泌、细胞分裂、疾病和死亡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天人相应学说”已成为西方新学科的热点之一。当现代医学正在为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等而发愁的时候,中医学中的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以具有无损伤的治疗特点而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中药以其来源于“天然”和具有调动机体自身抗御疾病能力来对抗致病因素的作用特点,也正在走向世界。
无数事实证明,中医学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医学宝库,作为一个中国的医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医学中存在的某些局限和不足,更要珍视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和发展的优势,并认真加以发掘。
三、倡言“中医特色,时代气息”
中医学绵亘2000余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门新学科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嫁接、组合、更新,中医学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裘氏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思索,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医特色,时代气息”的八字方向。也就是以中医学为根底,汲取现代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哲学以及西医学等科学技术新成就,走出中医学发展的新路。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应是两个亲缘学科合抱长成的大树,它们应融汇一体,综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而不是相互利用的苟合寄生。中西医学互有短长,彼此都应取长补短。中医学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努力撷取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新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在技术革命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