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颇有研究。《内经》的几篇大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而阴阳学说更是贯穿于中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法和治法等各个环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学理论起源于古代自然哲学,以阴阳为自然界和生命变化的根本。其后的医家对此亦多有发挥,如仲景的六经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均以阴阳学说为基础。
罗氏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纲领。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含义,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诊法、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是指导中医临证思维的总纲,是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故诊病首先要分清阴阳,以定病位所在之脏腑,然后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再根据阴阳失调的情况定出治则,通过药物配伍或针灸取穴补泻,以调摄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习中医者不可不知阴阳之理。
《内经》对生命起源和人体生理也有颇为精辟的认识。《灵枢》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的论述,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孕育的机理。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关女子和男子从幼年至老年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论述,以及对肾气、天癸、冲任在发育与生殖方面作用的阐述,一直被视为中医生殖生理的经典理论。后世对肾和天癸的研究俱发源于此。
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天癸者,马玄台释为“阴精”;张景岳释为“元阴”、“元精”,并有“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的论述。谓其量微、肉眼不可见,而作用重要,且与生殖有关。罗氏根据前人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指出“天癸”应是与生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并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认为是女性性周期调节的核心。他曾著《论肾与生殖》、《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与妇科的关系》等文阐述其观点。在妇科学术界影响颇大。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篇。文字虽简略,但内容包括经、带、胎、产诸疾和妇人杂病,有证有方,并且注意对病证的鉴别,对后世妇产科的发展颇有指导意义。
罗氏早年曾担任《金匮要略》课的教学,晚年也曾给广州、北京的研究生和全国妇科师资班讲授妇人病三篇,并整理《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注释》一文。他对《金匮》条文的注释,一方面注意文字的推敲,勘正错简,不作强释;一方面参考历代注家的释义,并以临床为依据,汇入己见。仲景的著作较注重风寒、血瘀的病机,方药多偏于温热,而条文中症状甚简略,说理也甚扼要,故常需从方测证。如不加详析,用之不确,则有违仲景原旨。如妊娠病篇之胶艾汤证,证候为妊娠下血而兼腹中痛。方中用艾叶、阿胶,配川芎、当归、地黄、芍药、甘草,药性温热而行血,只适用于虚寒证之胎动不安。故罗氏在注释中指出:“惟川芎、当归虽有补血之功,但其性辛温,走窜动血,特别体属阴虚或兼有血热者不宜用,否则足以助长其出血。”进而提出可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制首乌治之,以收补气固肾安胎之效。补充了此条的内容。又如妇人杂病篇之温经汤证,为老年崩漏而有瘀滞之证。罗氏认为温经汤的方义为温经散寒,祛瘀止血,可作为妇女虚寒崩漏而兼有瘀滞者,不限于老年崩漏为然。而对于老年崩漏,则应特别注意诊察有无症瘕为患,不可见血止血而忽略痼疾。此亦为经验之谈也。
罗氏对《内经》、《金匮》的研究,为他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而后世的各家医著,也对其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