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早年专于内科,因广东地处亚热带,长夏多湿,温热、湿热之证颇为常见。受其父影响,罗氏对温病也颇有钻研,推崇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认为热病传变迅速,最易伤阴,而阴津是人体正气的物质基础,以濡养脏腑肢节。因此,在温病的各个阶段,均应注重养阴保津,以防津亏液竭,耗损真阴而变生不测。他曾著《温病保津养阴的重要意义》,提出热病护阴三法。而湿邪则粘滞缠绵,耗伤正气,且易与寒、热之邪交结,留邪为患,或阻碍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
1967年春季,广州地区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严重,流行甚广。罗氏参与了流脑病区的医疗工作。他根据温病学的理论,分析其证候特点,认为该病属于瘟疫之热伏证,故具有迅发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倦怠,甚则神昏、斑疹隐隐,舌红,苔黄或腻等表现,乃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取清热解毒,佐以护阴之法。治疗500多例,只有少数辅以静脉输液和西药,大多数采用中药口服而愈。疗效达99.6%,仅2例死亡。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妇科之热证,虽有虚有实,然热伤阴津则一,且妇人数脱于血,阴血更显不足。如产后发热之外感风热或中暑、产褥感染,带下病之湿毒或热毒证,包括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等均是常见的热病。暑热或热毒内燔,极易伤津耗液,故临证之时,亦须时时顾及阴分,不宜妄用苦寒攻伐或辛温耗散之品。他提出的热病护阴三法就是间接护阴、直接护阴和综合护阴。即在热病之初期阴津未伤,宜间接护阴。此时以祛邪为主,通过清热解表或清热解毒,有下血者凉血止血,清热之中寓护阴之意。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阴津已伤,则应直接护阴,使用甘凉、甘寒、甘润或甘咸之品,濡养阴津。如生脉散甘凉以润养上焦;增液汤甘寒以濡养中焦;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甘咸以滋养下焦,均属直接填补滋养津血阴精。热病后期阴分已伤而邪热未去,则须综合护阴,即清热与养阴并重。灵活掌握热病治疗中祛邪与扶正两个侧面,注意保存阴津。
现代研究表明,养阴保津治法的主要作用包括三个方面: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内环境的失衡;调整机体调节功能的紊乱状态;促进萎缩器官的恢复。因此,养阴保津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