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门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穴名及出处

穴名:期门Qī mén(LR14)

出处:《黄帝明堂经》

期门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定位

部位: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当乳头直下,不容旁开2寸处取穴。

期门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类属

足厥阴肝经穴。肝之募穴。

适应症

主治:肝脾、胸胁部病症。常用于胁下积聚、气喘,呃逆,胸胁胀痛呕吐,腹胀,泄泻;乳痈。

期门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操作

斜刺或平刺。不宜深刺和直刺,以免损伤壁胸膜和肺脏。

阐释

本穴为治血症之要穴。血症以月经为最。月信有期,故名“期门”。期,时也,会也。门,开也,通也。

考肝经诸穴,多治疝气、阴茎痛,及妇人经血诸病,其脉行径,循股际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其内循行者,挟胃属肝络胆也。本经之气,循内行支线,从肝贯膈,上注于肺,出于中府。再逐次循行,犹如期与会者。

《释名》释疾:“厥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本穴为厥阴经之末穴。本经起于足趾,终于胁下,颇合释疾之论。故厥气之为病,得其循回来复,则愈也。

《伤寒论·厥阴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如此两条经文,可与针灸厥阴经各穴症治互参。

期门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肝脾、胸胁部病症

1.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伤寒论绕四)

2.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又当灸期门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一)

3.胸胁满,心痛,灸期门随年壮。(《千金要方》卷十三、《千金翼方》)

4.奔豚,灸期门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5.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千金要方》卷十八、《千金翼方》)

6.治男子妇人血结胸,面赤大燥,口干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次针任脉关元一穴。若妊娠,不得刺关元穴,刺之胎死不出,子母俱亡,切须慎之。(《针经摘英集》)

7.胁肋下痛:外关、行间、中封、支沟、阳陵泉、章门、期门。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怒气伤肝血不归,故如此也。亦有伤寒胁痛者,亦有推闪胁痛不可一列取之。宜详推治之,复刺后穴:支沟、外关、章门。(《针灸集成》第三十六方)

8.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医学纲目》卷二十一)

9.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通玄指要赋》)

10.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肘后歌》)

11.急慢性胆囊炎:期门刺血为主治疗。[针灸临床杂志,1997,13(8):41]

二、伤寒杂病

1.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伤寒论》卷一)

2.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胸胁满,如结胸状,读语者,此热入血室,刺期门。(《伤寒治例》)

3.伤寒,胸腹膨胀,过经呕血泻血不止:灸期门,次针中脘,泻未愈,灸绝骨、行间,泻之;未愈,灸合谷、复溜。(《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4.肺喘水肿,从胸起,水白:肺俞、肝募。(《医学纲目》卷二十四)

5.过经未解病沉沉,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胁,三里泻之须用心。(《针灸玉龙歌》)

6.伤寒过经期门应。(《灵光赋》)

7.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席弘赋》)

三、其他病症

1.水疰口中涌水。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俞,又灸三阴交,又灸期门。期门在乳下二肋间,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2.心烦短气,灸小肠俞。又灸巨阙、期门各一百壮,针入五分。又灸心俞百壮,针入五分。(《千金真方》卷二十七)

3.凡妇人病,法当刺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妇人大全良方》卷六)

4.闭经-溢乳综合征:期门穴,针灸治疗。[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201-203]

条目信息
1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2
本条ID:1308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