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章门Zhāng mén(LR13)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取穴: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
类属
脾之募穴。足厥阴肝经穴。
适应症
主治:肝脾、胃肠病症。常用于黄疸,胁痛,痞块;腹痛,腹胀,肠鸣,呕吐。
操作
直刺0.8~1寸。针刺不宜过深,不宜刺向上方,以防损伤肝脏和脾脏。
阐释
章,障也。《礼记》:“四面有章”。犹云障碍也。本穴治症、瘕、疝、痞及藏气郁结诸症。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肝胆胸胁病症
1.卒中风……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千金要方》卷八、《千金翼方》)
2.积聚坚满,灸脾募百壮,穴在章门季肋端。(《千金要方》卷十一、《千金翼方》)
3.狂走癫痫,灸季肋端三十壮。(《千金要方》卷十四、《千金翼方》)
4.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5.胁肋下痛:外关、行间、中封、支沟、阳陵泉、章门、期门。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怒气伤肝血不归,故如此也。亦有伤寒胁痛者,亦有推闪胁痛不可一列取之。宜详推治之,复刺后穴:支沟、外关、章门。(《针灸集成》第三十六方)
6.吐宿汁、吞酸:章门、神光。(《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7.胸胁痛不堪:期门四分、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行间、丘墟、涌泉。(《医学纲目》卷十六)
二、脾胃病症
1.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又当灸章门五十壮。(《千金要方》卷十五)
2.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千金要方》卷十穴、《千金翼方》)
3.中焦痞满,两胁刺痛:支沟二穴、章门二穴、膻中一穴。(《针灸大全》卷四)
4.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医学纲目》卷二十一)
5.治肠鸣食不化,胸胁痛不得卧,积聚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小儿疝,灸三壮愈。(《针灸逢源》)
6.慢性腹泻:脾俞、三阴交穴、章门穴,针灸疗法。[上海针灸杂志,1984(3):8]
7.食道癌、胃癌:章门穴、中脘穴,针刺治疗。[中国针灸,1987(2):7-8]
三、其他病症
1.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满,两颔痛甚,暴泄,善饥而不欲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苦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针灸甲乙经》卷七)
2.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者方……并灸肋端。(《千金要方》卷十一)
3.男子腰脊冷疼,尿多白浊,灸脾募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九、《千金翼方》)
4.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肾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在季肋端。(《千金要方》卷二十)
5.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又针章门,入一寸四分。(《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6.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7.虚劳尿血……又灸章门百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8.灸石水法:灸章门、然谷。(《外台秘要》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