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太冲Tài chōng(LR3)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取穴: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
类属
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
适应症
主治:前阴、胁下、咽部病症。常用于阴疝,前阴痛,少腹肿;癃闭、遗尿;月经不调;黄疸、胁痛、腹胀、呕逆;小儿惊风;目赤肿痛、咽干,咽痛;下肢痿痹、足跗肿痛。新增:难产。颅脑外科手术、剖宫产等手术针麻用穴。
操作
直刺0.5-0.8寸。
阐释
本穴与冲阳傍近。进步抬足,首当其冲,故名之以“冲”。穴在跗上,足大指次指,歧骨间,故名“太冲”。以其近于大指也。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又《素问·水热穴论篇》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其所治症,多同于涌泉。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疝气
1.仓公治气疝方:灸其足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尿而溲清,小腹痛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淋病不得小便阴上痛,灸足太冲五十壮。(《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3.小肠疝痛,当刺足厥阴肝经太冲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4.七疝,太冲出血,泻大敦,立止。(《医学入门》卷二)
二、肝胆病症
1.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素问·刺疟》)
2.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曰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灵枢·厥病》)
3.黄疸……灸太冲七壮又云针灸随便。(《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4.儿童多动症:内关穴、曲池穴、太冲穴,针刺治疗。[新中医,1985,17(1):29-30]
5.小儿舞蹈病:风池穴、太冲穴、阳陵泉穴,针灸治疗。[江西中医药,1985(4):48]
6.雷头风:风池穴、太冲穴,针刺。[陕西中医,1987(1):31]
7.偏头痛:针刺太冲穴治疗。[上海针灸杂志,1993,12(4):157]
8.面瘫、呃逆、偏头痛,针刺太冲穴治疗。[江苏中医,1996,17(11):29]
三、妇产科病症
1.横产手出,针太冲入三分,急补百息。(《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2.产后出汗不止,针太冲,急补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3.治产生理不顺,或横或逆,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刺足厥阴经太冲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针入八分,补百息。(《针经摘英集》)
4.治女子漏下不止,刺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足厥阴经太冲二穴,并止。(《针经摘英集》)
5.妊娠恶阻:丰隆穴、太冲穴、足三里穴,针刺治疗。[中国针灸,1985,5(1):dfh1]
6.急性乳腺炎:梁丘穴、太冲穴、针刺治愈。[中国针灸,1985,5(5):37]
四、头面五官病症
1.头痛不可忍,针足厥阴、太阳经原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2.眼红或瞳仁肿痛,流泪出血,烂弦风,俱泻足临泣或太冲、合谷。(《医学入门》卷一)
3.鼻痒鼻流浊涕者,泻太冲、合谷。(《医学入门》卷一)
4.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标幽赋》)
5.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席弘赋》)
6.咽喉肿烂:太冲穴、照海穴,针刺治疗。[四川中医,1985,3(9):32]
7.鼻衄:针刺太冲穴。[新中医,1986,18(2):35]
8.口腔流涎:大都穴、太冲穴,针刺治疗。[江苏中医杂志,1987,8(1):19]
五、足部病症
1.脚步难行:曲池、承山,痛则针太冲。(《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
2.脚背疼痛难以行步:刺太冲泻之。(《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大拇指本节前骨疼:太冲弹针出血。(《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4.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太冲、厉兑补灸、风市灸。(《医学纲目》卷二十八)
5.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通玄指要赋》)
6.脚步难移疾转加,太冲一穴保无它。(《针灸玉龙歌》)
7.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席弘赋》)
8.腿脚有疾风府寻,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肘后歌》)
9.类风湿性关节炎:合谷穴、太冲穴,针灸治疗。[上海针灸杂志,1984(3):13]
六、其他病症
1.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针灸甲乙经》卷七)
按大指间动脉即足厥阴穴,相当于行间、太冲穴分。
2.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听,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3.下气,灸肺俞百壮,又灸太冲五十壮。(《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4.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千金要方》卷十八)
5.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又灸肾俞。(《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6.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灸阳池五十壮。(《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7.心痛,针少阴经太溪、涌泉及足厥阴原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8.尸厥:刺中极补之,灸关元、合谷、太冲。(《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9.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啬啬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又灸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壮,神验。(《世医得效方》卷一)
10.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席弘赋》)
11.胃扭转:太冲穴、足三里穴,针灸疗法。[陕西中医,1987(7):323]
12.呛咳:针刺天突、太冲穴治疗。[河北中医,198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