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郄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穴名及出处

穴名:阴郄Yīn xī(HT6)

出处:《黄帝明堂经》

阴郄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定位

部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膝的桡侧缘。

取穴:通里穴下五分取之。如果某些患者腕横纹不明显,可以以腕尺侧的豌豆骨与桡侧的手舟骨结节连线为标志。

阴郄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类属

手少阴心经穴;郄穴。

适应症

主治:心、肺部病症。常用于心痈,心悸;咳血,骨蒸,盗汗,鼻衄。

阴郄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大幅提插。

阐释

郄与隙通。隙为狭长之罅隙,俗称裂缝。本穴为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宣泻而通之。《针灸大成·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玩其意,均取效于泻也。

阴郄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附:临床应用举例

1.伤寒喉痹,刺手少阴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脉经》卷七)

2.小儿鸡痫善惊,反折,手掣自摇,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太平圣惠方·明堂》)

3.汗证,取穴①合谷、复溜、阴郄;②合谷、复溜、气海。两组穴交替使用,治手足多汗症。[新中医,1984(11):27]

4.盗汗,阴郄穴灸法治疗。[四川中医,1987,5(6):48]

5.降压,针刺阴郄穴治疗。[中国中医急证,2001,10(5):268-269]

条目信息
1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2
本条ID:1306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