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天枢Tiān shū(ST25)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上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大肠募穴。
适应症
主治:胃肠及妇科病症。常用于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灸治小儿慢性消化道症状。
操作
直刺0.8~1.2寸。
阐释
天,为气化运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杀,天年、天然诸义;“枢”,为致动之机。
本穴内应横结肠屈曲迴折之端,其功能长于助使膈下脏器运行加速,即辅助肠中水谷气化吸收水分,排出干矢,增益蠕动之力,因名“天枢”。又以大小肠连结管道甚长,故别名“长溪”、“长谷”,又名“谷门”。
我国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律。养生家取法此意,作脐轮周转、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犹天之中枢,而名之曰“天枢”。
《鬼谷子》:“人君有天枢,生长成藏”。陶宏景注云:“生长成藏,天道之行也。”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体自然变化之进展现象。虽曰人文进化,其主导皆本于自然,医家、道家自不例外。
本穴在治疗上,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构通,以促新陈代谢,即顺应物性之自然也。揆天枢二字,即天道自然行运之代名词也。
按摩,以拇食两指揉按左右两天枢,只在穴位上旋转,可通矢气,利大便,此其验也。按通矢气行大便,亦即人体自然行运规律。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胃肠、脐腹病症
1.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脉经》卷二)
2.久冷及妇人癥癖,肠鸣泄痢,绕脐绞痛,灸天枢百壮三报之,勿针,脐两旁各二寸。(《千金要方》卷十一、《千金翼方》)
3.吐血,腹痛,雷鸣,灸天枢百壮。体重,四肢不举,灸天枢五十壮,忌针。(《千金要方》卷十二、《千金翼方》)
4.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五、《千金翼方》)
5.胀满,肾冷,瘕聚,泄痢,灸天枢百壮。若先下痢,灸谷门,在脐旁二寸,一名大肠募,灸二七壮,不止,更灸二七壮。(《千金要方》卷十穴、《千金翼方》)
6.治霍乱转筋……若先下利者,灸谷门二七壮……一名大肠募。不瘥更灸如前数。(《千金要方》卷二十、《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7.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心下痛不可忍,刺任脉中脘、气海二穴,立愈。如少腹上有气冲者,兼刺足阳明经天枢、气冲、三里等。(《针经摘英集》)
8.脾泄为灾若有余,天枢妙穴刺无虞。(《针灸玉龙歌》)
9.泻泄不止:灸天枢。(《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10.天枢,期门,灸百壮,治积气上奔急欲。(《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11.治霍乱吐泻:中脘、天枢。问曰:霍乱吐泻,正针中脘、天枢,何以得之?答曰:皆因冒暑冲寒,或食西瓜、冷茶、冰雪之类,脾土不化,故如此也。复刺后穴:委中、三里、中脘、天枢。(《针灸集成》第五十九方)
12.细菌性痢疾:关元穴、天枢穴、下脘穴,间接灸。[中国针灸,1987(4):3-6]
13.肠梗阻:天枢穴、足三里穴,针刺治疗。[四川中医,1986,4(7):52]
14.胃下垂:天枢穴、足三里穴,针刺治疗。[新疆中医药,1986(1):49]
15.便秘:主穴天枢,配穴中脘、足三里。[新疆中医药,1990(3):45]
16.胆道术后腹胀:艾灸神阙、双天枢穴治疗。[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49-350]
17.慢性腹泻:隔姜灸天枢。[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68-69]
二、妇科病症
1.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针灸大成》卷五)
2.子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合谷穴、天枢穴,针刺治疗。[中国针灸,1986,6(3):18-19]
3.不育症:天枢穴、中极穴,针灸治疗。[福建中医药,1986,17(1):39]
3.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天枢穴、中脘穴,针刺补泻。[中国针灸,1986,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