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穴名及出处

穴名:中府Zhōng fǔ(LU1)

出处:《黄帝明堂经》

中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定位

部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取穴:仰卧或正坐,先在胸壁外上部定云门穴,在云门穴下1寸,横平第1肋间隙处取穴。

中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类属

手太阴肺经穴;肺募穴。

适应症

主治:胸、肺部病症。常用于咳嗽、气喘、胸痛、胸满;肩痛。

中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直刺过深。治疗肩背、上肢病时,可参照新穴肩内髃及臂丛喙突下刺激点的刺法。

阐释

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古时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中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胸、肺部病症

1.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一本作五椎又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灵枢·五邪》)

膺中外腧,杨上善注作肺的背俞穴一肺俞;气窌注作云门、中府等穴。

2.主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3.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千金要方》十八、《千金翼方》)

4.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泽。(《千金要方》卷二十、《千金翼方》)

5.治卒咳,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灵枢·口问》曰:“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此方取中府治哕,乃承《灵枢》之意以治肺也。

6.肺寒、胸膈脉,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扁鹊心书》卷上)

7.治伤寒,胸中热不已:大杼、风门、中府、缺盆。(《针经摘英集》)

此方源于《素问·水热穴论》,只是将原方中“背俞”理解为“风门”。

2.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身热虽有“五心烦热”之症,但此处取中府穴,还是针对其中的“胸中烦热”之症。

条目信息
1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2
本条ID:1305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