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的药性与功用汇解

来源:《本经》

简说: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干燥全草。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原植物益母草生于溪边、路旁、山坡、草地;细叶益母草生于石质山坡、砂质草地或松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临床用名有益母草、酒益母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

《本草拾遗》:

亦捣苗傅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开宝本草》:

主瘾疹痒,可作浴汤。

《本草衍义补遗》:

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此草即益母草也。其苗捣其汁服,主浮肿下水。

《本草纲目》:

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扑打内损瘀血,大小便不通。

《本草经疏》:

简误:益母草,辛甘以阳,故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血崩禁用。瞳子散大禁用。惟热血欲贯瞳人者,与凉血药同用则不忌。

《本草蒙筌》:

益母草一名茺蔚,味辛、甘,气微温。无毒。单用最效,方载女科。总调胎产诸证,故加益母之名。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汁滴耳中,又主聤耳。细剉醋炒,马啮堪敷。且制硫黄,尤解蛇毒。多服消肿下水,久服益精轻身,子味相同,亦理胎产,善除目翳,易去心烦。

谟按:丹溪云: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有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药性解》:

益母草,味辛甘,性微寒,无毒,入诸阴经。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子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下腹中死胎,理产后血胀。

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诸阴之经。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所以为胎产圣药。又能消疮肿者,取其行血而且辛甘发散也。

《景岳全书》:

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善调女从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能去死胎,滑生胎,活血凉血行血,故能治产难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及经脉不调,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瘀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若治疔肿乳痈,丹毒恶毒,则可捣汁饮之,其渣亦可敷贴。

《本草备要》:

一名茺蔚。

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调)

治血风血晕,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降。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

。为经产良药,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药,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调经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则宜之)活血,顺气逐风(气行则血行,血活则风散),行中有补。治心烦头痛(血虚血热之候),胎产带崩,令人有子(有补阴之功。

时珍曰:益母根茎花叶实,皆可同用。若治疮肿胎产,消水行血,则宜并用;若治血分风热,明目调经,用子为良。盖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产宝》济阴返魂丹,小暑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茎叶花实,为末蜜丸,治胎产百病。《近效方》:捣汁熬膏亦良)

。忌铁。子微炒用。

《本经逢原》:

茺蔚入手少阴、足厥阴血分,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然所谓补者,是散其瘀而营血受荫,非补养血气之谓。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诸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恣饮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本草求真》:

益母草专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络。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带下者,因病生于带脉之意也。带脉横于腰间,凡病人下白,则为白带,属气虚,宜补中益气;下赤则为赤带,属血虚,宜养血滋阴而兼调气。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难产;已产而见血晕,疔肿乳痈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时珍曰:益母草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若治肝经风热,明目益精调经,则用子;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因根、茎、花、叶专于行血,而子则行中有补也。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外此番痧腹痛呕之用此浓煎恣饮,亦取能散恶血。若其病非恶血,则非所宜。然气味辛散,瞳子散大者,其切忌之。

《得配本草》:

益母草即茺蔚,制硫黄、雌黄、砒石。忌铁。

辛、苦,平。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而新血不伤,养血而瘀血不滞。利二便,治产后血胀,疗血逆大热,消乳痈,解蛇毒。

得山楂炭,治产后血不止;得陈盐梅炭,止赤痢。入凉血药,治热血贯瞳人;佐当归,去风热。去瘀生用。

崩漏,瞳子散大,二者禁用。

《本经疏证》:

世之视茺蔚也,美其名曰益母,任以职曰行瘀,行瘀是已,血行不止者,又复资之,妇孺咸知,村野广用,而实堪取效,乃本经绝无一言道及,岂古人之智不若今耶,曷不究夫别录乎?试观盛夏蕴隆,日近如炙,土焦如渴,而水反盛涨,在人则津液消耗,而百脉反愤盈,是何故哉?以诸阴尽为阳所劫持也。不然,血既逆矣,乌得更为大热,而心烦头痛,绝似外感之所为耶?妇人当胎产时,血亦已伤矣,而种种患害,复皆本于血,血既为逆,则一身所聚之水气,及津液涕唾便溺,何者不可从血以为患。益母者不及盛暑已告收成,明明不与浮阳为伍,且当夏气初动,随即处处会精聚神于阴阳交届之节,是益母行瘀,非行瘀也,取其未及盛满,先留馀地也;益母止血,非止血也,取其不劫持阴气,尽化为血也。由是言之,则茎叶所主仍是其子除水之功,特通畅条达,令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奏效更长耳。

《本草新编》:

益母草,味辛、甘,气微温。无毒。胎前、产后,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下乳。其名益母,有益于妇人不浅。然不佐之归、芎、参、术,单味未能取胜。前人言其胎前无滞,产后无虚,谓其行中有补也。但益母草实非补物,止能佐补药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约入诸补剂之中,以三钱为率,可从中再减,断不可此外更增。

或问益母草,以益母得名,宜其有益于产母。今人未产之前用之,犹曰治产母也,无孕之妇人孕然并进,益母之谓何?曰:益母草,实不止专益于产母。凡无产之发,均能受益。盖益母草治妇人之病,居十之七,治产母之病,反不过十之三。无产之妇,可以多用,而有产之妇,转宜少用耳。

或疑益母草古今共誉,而吾子何独有贬辞?曰:吾言益母草佐补药以收功,正显益母草之奇耳,何为贬辞哉?

或疑益母草,古人单用以收功,而吾子必言佐补以取效,何也?不知益母草单用以收功,不若佐补收功之更多而且捷。

《本草分经》:

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并不补益。

现代药理研究

1.益母草注射液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小剂量益母草碱有强心作用,反之大剂量时呈抑制作用。益母草水煎醚溶部分及益母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与改善恢复作用;益母草煎剂可使冠脉流量增加,心律减慢。益母草碱有降压作用。益母草还能明显改善动物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3.益母草煎剂、酒精浸膏、益母草碱对子宫平滑肌均有兴奋作用。其益母草碱小剂量时能兴奋肠平滑肌,大剂量时反能抑制肠平滑肌。

4.益母草碱小剂量时能使呼吸加速,大剂量时呼吸由兴奋转为抑制。

5.益母草碱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大剂量时能使兔血悬液发生溶血作用。

6.益母草水浸液、益母草碱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7.益母草中所含半日花烷型双环二萜-前益母草素具有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2
本条ID:1212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