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的药性与功用汇解

来源:《本经》

简说: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酸,性温。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临床用名有山茱萸、枣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名医别录》:

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包,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

《药性论》:

使,味咸,辛,大热。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坚长阴茎,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本草》:

暖腰膝,助水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齄。

《开宝本草》:

味酸,平、微温,无毒。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长年。

《汤液本草》:

气平微温,味酸,无毒。

入足厥阴经、少阴经。

《本草》云:主温中,逐寒湿痹,强阴益精,通九窍,止小便。入足少阴、厥阴。

《圣济经》云: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为君主,如何涩剂以通九窍?

雷公云:用之去核,一斤取肉四两,缓火熬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故去之。

《珍》云:温肝。

《本经》云: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观八味丸用为君主,其性味可知矣。

《药性论》亦云:补肾添精。

《日华子》亦云:暖腰膝,助水脏也。

《本草发挥》:

洁古云:味酸,阳中阴也。温肝藏。

《本草经疏》:

山茱萸感天地春生之气,兼得木之酸味,神农气平。《别录》微温。总言其得春气之正耳。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入足厥阴、足少阴经。阳中之阴,降也。其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气去来,鼻塞,面包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肝为风木之位,经曰:诸风掉眩,属肝木。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敛虚热,风邪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头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疱悉愈也。逐寒湿痹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总借其辛温散结,行而能补也。至于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湿去则虫自除。能温中则气自下,汗自出矣。凡四时之令,春气暖而生,秋气凉而杀,万物之性,喜温而恶寒,人身精气亦赖阳气温暖而后充足,况肝肾在下,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此药正入二经,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精益则五脏自安,九窍自利。又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耳为肾之外窍,肾虚则耳聋。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二经受寒邪则为疝瘕,二脏得补则诸证无不瘳矣。

简误:命门火炽,强阳不痿者忌之。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者,法当清利,此药味酸主敛,不宜用。阴虚血热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同加。

《本草蒙筌》:

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恶桔梗防风防己。入肝肾二经。合散为丸,惟取皮肉。温肝补肾,兴阳道以长阴茎;益髓固精,暖腰膝而助水脏。女人可匀经候,老者能节小便。除一切风邪,却诸般气证。通九窃,去三虫。轻身明目,其核勿用,滑精难收。

谟按:经云:滑则气脱,山茱萸以涩,以收其滑。八味丸用之,无非取其益肾而固精也。《本经》谓:其九窍堪通。是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矣!

《本草乘雅》:

酸温津润,合从水藏之精液亦非自力所能致,必欲待人待时而与者。

茱谐朱,谓木胎火,含阳于内也;萸谐臾,谓冤曲从乙,木之性也。春半开花,夏半结实,色赤味酸,入肝之体,肝之心药也。心下为寒热所薄则火失暖热性,茱萸温中,对待治之。痹遂虫去而身轻矣。客曰:肝主疏泄,隆闭者当用茱萸。别录止小便利者,何也?颐曰:此肝用太过,茱萸补体,使体用均平耳。

《药性解》:

味甘酸,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主通邪气,逐风痹,破徵结,通九窍,除鼻塞,疗耳聋,杀三虫,安五脏,壮元阳,固精髓,利小便。恶枯梗、防风、防己。

按:山茱萸大补精血,故入少阴厥阴。六味九用之,取其补肾而不伤于热耳,若舍是而别求热剂,以为淫欲助,犹弃贤良而搜佞幸也,愚乎哉。

《药鉴》:

气平,微温,味酸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药也。温胆补肾,而兴阳道。固精暖腰,而助水脏。通丸窍,匀经候。仲景八味丸以此剂为君为者,盖为滑则气脱,涩则所以收之,故以此剂之涩,以收其滑。其曰止小便者,亦为其补肾添精,味酸能收也。

《景岳全书》:

味酸涩,主收敛,气平微温,阴中阳也。入肝肾二脏。能固阴补精,暖腰膝,壮阴气,涩带浊,节小便,益髓兴阳,调经收血。若脾气大弱而畏酸者,姑暂止之,或和以甘草、煨姜亦可。

《本草备要》:

补肝肾,涩精。气辛温,酸涩。补肾温肝(入二经气分)。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圣济》云:如何涩剂以通九窍?《经疏》云:精气充则九窍通利。昂按:山茱萸通九窍,古今疑之,得《经疏》一言,而意旨豁然。始叹前人识见深远,不易测识,多有如此类者,即《经疏》一语而扩充之,实可发医人之慧悟也),暖腰膝,缩小便。

治风寒湿痹(温肝故能逐风),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耳鸣耳聋(肾虚则耳鸣耳聋,皆固精通窍之功。王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味可知矣。昂按:《别录》、甄权皆云能发汗,恐属误文。酸剂敛涩,何以反发?仲景亦安取发汗之药为君乎?李士材曰:酸属东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肝为乙木,肾为癸水),去核(核能滑精)用。恶桔梗、防风、防己。

《本经逢原》:

滑则气脱,涩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酸涩以收滑也。甄权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详能发汗,当是能敛汗之误,以其酸收,无发越之理。仲景八味丸用之,盖肾气受益,则封藏有度,肝阴得养,则疏泄无虞,乙癸同源也。命门火旺,赤浊淋痛,及小便不利者禁用。

《本草崇原》:

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禀厥阴少阳木火气化。手厥阴属心包,故治治心下之邪气寒热。心下乃厥阴心包之部也。手少阳属三焦,故温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血生于心,藏于肝。足厥阴肝主之血,充肤热肉,故逐周身之寒湿痹。木火气盛,则三焦通畅,故去三虫。

愚按:仲祖八味丸用山茱萸,后人去桂、附,改为六味丸,以山茱萸为固精补肾之药。此外并无他用。皆因安于苟简,不深探讨故也。今详观《本经》山茱萸之功能主治如此,学者能于《本经》之内会悟,而广其用,庶无拘隘之弊。

《本草求真》:

[批]温补肝肾,涩精固气。

山茱萸专入肝、肾。味酸性温而涩。何书载缩小便,秘精气,以其味酸酸主收。性涩,涩固脱。得此则精与气不滑。又云,能暖腰膝及风寒湿痹,肝虚则风入,肝寒则寒与湿易犯。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以其气温克补,得此能入肝肾二经气分者故耳。冯兆张曰:温暖之剂,方有益于元阳,故四时之令,春生而秋杀也。万物之性,喜暖而恶寒,肝肾居至阴之地,非阳和之气,则阴何以生乎。山茱正入二经,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腰膝强也。且涩本属收闭,何书载使九窍皆通,耳鸣耳聋皆治,亦是因其精气充足,则九窍自利,又曷为涩而不通乎。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可知矣。绣按:《别录》、甄权皆云服能发汗,多是服此精气足而汗自发之意,亦非误文,但令后人费解耳。

《得配本草》:

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酸,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收少阳之火,滋厥阴之液,补肾温肝,固精秘气。暖腰膝,缩小便,敛内风,涩阴汗,除面疱,止遗泄。

命门火盛,服之助火精遗。阴虚血热,肝强脾弱,木克土则泻。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

山茱萸气平,秉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下,脾之分也,肝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充,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茱茛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下之寒热自除矣。

山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茱茛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

《神农本草经读》:

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秉厥阴少阳木火之气,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皆属于风木也;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皆属于相火也。

心下巨阙穴,乃手厥阴心包之募,又心下为脾之分,曰邪气者,脾之邪,实为肝木之邪也,足厥阴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也,又寒热往来,为少阳之,山萸秉木火之气化,故咸主之。

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气,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萸味酸入肝,肝主藏血,血能充肤热肉,所以逐周身寒湿之痹。

三虫者,厥阴风木之化也,仲景乌梅丸之酸,能治蛔厥,即从此物悟出。

《本经疏证》:

吴茱萸则既开花,而于是时不结实,山茱萸则既结实,而于是时不长茂,并作游行跌荡之态,故其主病并中上且在心下者,尤为异曲同工。第结实于秋者,其性严烈,故辛窜而峻,结实于春者,其性醇和。故酸润而温,惟其酸润而温,故气深稳而力优柔。不然,则心下既有邪气寒热在外,复有寒湿成痹,譬如天下之事,已至内外云扰,又何可以温中解之。以温中而能悉解内外云扰,必其秉疏通之智,具镇定之职,施练达之才,行敦厚之政者也。故山茱萸之主心下邪气寒热逐寒湿痹也。以游行无碍于中土之资,入其中而据之,乃施其春和发越之令,俾出于外,则随汗而能泄,俾入于肠胃,则随下而能通,在于中者既行,闭于外者又安得而不动。是知所谓邪气寒热与寒湿痹者,必系肝以虚而失其疏通之职,土遂硗瘠不能运邪,肌肉应之,亦为寒湿所著而痹阻,此本经之旨,皆论其因于中者耳。若夫别录,则又参出阴虚而火浮于上,阳弱而水脱于下两节。夫阴以静为职,阳以密为功,故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则徒火在上,而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皯,阳不卫外,则小便多汗出。惟得温和润泽之物,镇于中,更以酸味招而收之,斯浮于上者回,脱于下者固,既回既固,气自含蓄于中,阴又安得不强,精又安得不固,阴强精固,五脏又焉得不安?九窍又焉得不开阖合节耶?总之山茱萸之长,在结实于春而备受夏秋冬之气,不吐不茹,能常保其酸温之气味,常布其煦育之清标,在阴则能使阴谐而阳不僭,在阳则能使阳秘而阴不耗,山茱萸之功力毕于此矣。或言山茱萸濒湖谓五月采实,不得竟泥元古之别录。夫自别录千金翼外台秘要至图经均云九月十月采,惟图经载一云五月采,与此小异,明明别著一说,不可为凭。王摩诘山茱茛诗云:“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则于五月采之说更何如耶?

《本草分经》:

酸、涩,微温。固精秘气,补肾温肝,强阴助阳,而通九窍,兼能发汗。

《本草思辨录》:

今人用山茱萸,惟取其强阴益精,原非不是。但其木高丈余,二月开花,一交冬令,即便结实,是全禀厥阴木气。而实酸温,足以温肝祛风宣窍,故又治鼻塞耳聋目黄面疱。至主心下邪气寒热与出汗之文,或疑其无是能矣。不知其色紫赤,兼入心包,且秉风木疏荡之姿,汗为心液,焉得不溱溱以出汗。汗出则寒热之邪亦去。凡此又当于补益之外详究其义者。然则肾气丸用之,盖不第强阴益精之谓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山茱萸得木气得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

现代药理研究

1.山茱萸有一定的升高肝糖原的作用,可对抗肾上腺素性高血糖,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影响。

2.山茱萸可促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抑制单核吞噬系统的功能,降低小鼠的胸腺指数,并能明显抑制SRBC所致迟发型足趾肿胀及DNCB所致接触性皮炎。

3.山茱萸具有抗休克作用。

4.山茱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

5.山茱萸能增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血压升高。

6.山茱萸有抗炎作用。

7.山茱萸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8.山茱萸具有抗癌作用。

9.山茱萸有抗实验性肝损害作用。

10.山茱萸有利尿作用。

11.山茱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防止脂肪分解,也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12.山茱萸具有增强小鼠体力和抗菌素疲劳、耐缺氧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2
本条ID:1211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