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的药性与功用汇解

来源:《名医别录》

简说: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蒌或双边栝蒌的干燥成熟果实。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四川、河北、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不耐干旱,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饮片分瓜蒌、瓜蒌皮、蜜炙瓜蒌皮、瓜蒌子、蜜炙瓜蒌子、瓜蒌子霜。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瓜蒌子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润肺化痰、滑汤通便。瓜蒌皮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化热痰、利气宽胸。临床用名有瓜蒌、瓜蒌皮、蜜炙瓜蒌皮、瓜蒌子、蜜炙瓜蒌子、瓜蒌子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名医别录》:

无毒。主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日华子本草》:

栝蒌子,味苦,冷,无毒。补虚劳口干,润心肺,疗手面皱,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用。

栝蒌根: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疥。

《本草衍义》:

治肺燥,热渴,大肠秘。其根与贝母、知母、秦艽、黄芩之类,皆治马热。

《药类法象》:

栝蒌根,气寒,味苦。

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疮疖。

《药性赋》:

栝蒌根,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止渴退烦热,补虚通月经。

《汤液本草》:

瓜蒌根气寒,味苦。味厚,阴也,无毒。

《本草》云: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

《心》云:止渴,行津液。苦寒,与辛酸同用,导肿气。

《珍》云:苦,纯阴。若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衍义补遗》:

栝蒌实,属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又云: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细药也。根亦名白药,其茎叶疗中热、伤暑最效。

《本草发挥》:

成聊摄云: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又云: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根之苦,以生津液。又云:苦以泄之。栝蒌实味苦寒,通胸中郁热,苦寒以泄热。

洁古云:性寒味苦,阴也。能解烦渴。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纲目》:

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蒌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氏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会尔。

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疮肿毒。

《本草经疏》:

栝蒌根禀天地清寒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能止渴清身热,烦满大热。热散则气复,故又主补虚安中。凉血则血和,故主续绝伤,并除肠胃中痼热。苦寒能除热,故主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血凉则不瘀,故通月水。膀胱热解则小便不频,故能止小便利。

栝蒌实主胸痹及伤寒结胸,悦泽人面。栝蒌仁主消痰。

简误: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

栝蒌实,味苦、甘,气寒。味厚气薄,属土有水,阴也。无毒。主痰喘咳哮,服下神效立获。畏牛膝干漆,及附子乌头。恶干姜,使枸杞。味甘补肺捷,性润下气佳。令垢涤郁开,故伤寒结胸必用;俾火弥痰降,凡虚怯痨嗽当求。解消渴生津,悦皮肤去皱。下乳汁,炒香酒调末服;取仁炒香熟为末,酒调一匕,覆面卧少时。止诸血,并炒入药煎汤。一切血癥并治。

《本草乘雅》:

栝蒌根实,本经主治不分根实。别录广实主胸痹,悦泽人面,似有根实之分。故图经另出根名天花粉,主烦满及消渴。烦满胸痹,缘胸部病。释名云:消渴,肾气不周于胸也。经云:烦满胸痛引背,胸痹也。病名虽异,因证则同,但所施略分轻重耳。即能周肾气于胸,亦属补虚安中,续绝伤功力耳。

形如包括之囊,实列重楼之象,举实该根,犹枸杞也。气味苦寒,逆治火热,体质濡润,逆治燥涸,或液燥涸,致热结聚,或热结聚,致液燥涸,遂成消渴烦满者,悉宜用。安中者,热却则中安,亦即所以补液之虚耳。故筋脉燥涸则绝伤,濡润则连续矣。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解;根主散漫失于容平,靡不以热为因,以燥为证,顾天花瑞雪之名,则思过半矣。

《景岳全书》:

栝蒌仁,味甘,气寒。气味俱厚,性降而润。能降实热痰涎,开郁结气闭,解消渴,定胀喘,润肺止嗽。但其气味悍劣善动,恶心呕吐、中气虚者不宜用。《本草》言其补虚劳,殊为大谬。

《本草备要》:

俗作瓜蒌。

泻火,润肺,滑肠,止血,治热痰。甘补肺(本草苦),寒润下。能清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肺受火逼,失下降之令,故生痰作嗽)。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生津止渴(丹溪曰:消渴神药),清咽利肠(通大便。《是斋方》:焙研酒调或米饮下,治小便不通),通乳消肿。

治结胸胸痹(仲景小陷胸汤用之。又云:少阳证口渴者,小柴胡汤,以此易半夏),酒黄热痢,二便不通。炒香酒服,止一切血(寒降火),泻者忌用。

实圆长如熟柿子,扁多脂,去油用。枸杞为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本经逢原》:

瓜蒌实,甘寒润燥,宜其为治嗽消痰止渴之要药,以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耳。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瓜蒌实,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其性较瓜蒌根稍平,而无寒郁之患。但脾胃虚及呕吐自利得,不可用。

瓜蒌根性寒,降膈上热痰,润心中烦渴,除时疾狂热,祛酒瘅湿黄,治痈疡,解毒排脓,《本经》有补虚安中续绝伤之称,以其有清胃祛热之功,火去则中气安,津液复则血气和,而绝伤续矣。其性寒降,凡胃虚吐逆,阴虚劳嗽误用,反伤胃气,久必泄泻喘咳,病根愈固矣。凡痰饮色白清稀者,皆当忌用。

《本草崇原》:

瓜蒌根入土最深,外黄内白,气味苦寒,盖得地水之精气,而上达之药也,其实黄色,内如重楼,其仁色绿多脂,性能从上而下,主治消渴、身热者,谓启在下之水精上滋,此根之功能也。治烦满大热者,谓降在上之火热下泄,此实之功能也。补虚安中,续绝伤,合根实而言也。水火上下交济,则补虚而安中,藤蔓之药能资经脉,故续绝伤。

《本草求真》:

[批]入肺除痰,清火降气。

瓜蒌仁专入肺,兼入脾、胃。气味甘寒,成无己乃谓味苦,其说甚非。功专降火下气坠痰。缘肺受火逼,则水必停而痰生,痰生则肺失养而气壅,故有喘急胸满,咳嗽、咽闭、口渴之病矣。瓜蒌性寒,味甘,能除上焦伤寒,胸膈郁结痰气,使之入肠胃而下降。震亨曰:瓜蒌实治胸痹者,以其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且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药。故仲景小陷胸汤,用此以治邪结在胸;又以小柴胡汤,用此易半夏以治少阳症见口渴等症,然大要取其有清降之力,故能使之下行也。若谓此能补气,正未必然,虚寒泻利者忌。热利最宜,取其以寒降火。

《得配本草》:

枸杞为之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甘,寒。润下。入手少阴经络。荡涤胸膈之邪热,消除肺经之结痰。润肠胃,疗乳痈,降上焦气逆,止消渴喘嗽。

得赤小豆,治肠风下血;得乌梅,治咳血。配葱白、神曲,治酒呕吐;配青黛、香附,治妇人夜热。佐川连,治便毒;佐枳实,治结胸。

取汁和蜜,入朴消少许,治时疾狂闷发黄。

气味悍劣,善动恶心,中气虚者禁用。

《本草经解》:

栝蒌根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心火内烁,则津液枯而病消渴;膀胱主表,火盛则表亦热而身热也,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火也。

心为君火,火盛则烦满大热,其主之者,寒以清之,苦以泄之也。

火盛则阴虚,补虚者,清润能补阴虚也。阴者中之守,安中者,苦寒益阴,阴充中有守也。其主续绝伤者,血为阴,阴虚则伤,阴枯则绝,栝蒌根清润,则虚者滋,枯者润也

实名栝蒌,甘寒之性,能解阳邪,所以主伤寒阳邪结胸也。

《神农本草经读》:

栝蒌根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而入肾与膀胱;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而入心。火盛液,则消渴;火浮于表,则身热;火盛于里,则烦满;大热火盛,则阴虚,阴虚则中失守而不安,栝蒌根之苦寒清火,可以统主之。

其主续绝伤者,以其蔓延能通阴络,而续其绝也。

实名栝蒌,《金匮》取治胸痹;《伤寒论》取治结胸,盖以能开胸之结也。

《本经疏证》:

栝蒌根入土最深,且能久在土中,生气不竭,故岁岁引蔓,发叶开花成实。而味苦性寒,恰有合于脾脏之德,而能为效其用。其止渴也,则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者也。肠胃皆隶于脾,脾阴效用,则肠胃中痼热,又乌能留。黄疸者,脾津被热约而不流,以致蒸盆而成者也,脾热既解,疸亦何能不除。短气,肺阴虚也,小便过利,肺火盛也,冲脉隶于阳明,为月水所从降,若因脾胃阴虚而血涸,或因热结而不流,得此凉润之剂,自然涸者滋,结者解,不通者转而能通,别录之治,固与本经理无二致矣。

栝蒌根实,诸本草家咸谓功用略同,稍有差别,愚则谓其大相迳庭,何也?栝蒌根主升,实主降,前且言之详矣。夫升即寓补,降即寓泻,故仲景用实,多治结治痛治痹阻治逆抢,隐然一下药也;根则专治渴,凡阴虚火炽,肺肾津液不相交济者咸用之。此不可为一补一泻之验乎?甚者,同一小柴胡汤证,烦者加实去人参,渴者加根更加人参,夫人参之为物,和缓冲融,表未解者不用,里未虚者不用,乃一则与之为伍,一则不与之为伍,亦可以得其物之情矣。五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故同一物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阳则主生,阴则主杀。虽然,此亦以性寒者言耳,若气味温和,又不当作如是论矣。虽然,栝蒌实非能治实也,亦不治虚。观仲景之用栝蒌实,在小陷胸汤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在栝蒌薤白白酒汤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而其脉一则曰浮滑,一则曰寸口沉迟,关上小紧数。是皆阴中有阳,且踞于阳位者也。夫胸背痛,较按之方痛则甚,痹则较结为轻,咳唾喘息是其势为上冲,而居于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静而不动,此其机总缘气与饮相阻,寒与热相纠。热甚于寒者,其束缚反急而为结,寒甚于热者,其蔽塞自盛而为痹。是故结胸之病伏,胸痹之病散,伏者宜开,散者宜行,故一则佐以连夏之逐饮泄热,一则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阳。栝蒌实之裹无形攒聚有形,使之滑润而下,则同能使之下,自是治实之方,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纯乎治实之道矣。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盖有停饮痛甚,至不得卧,即当加半夏,若兼胸满,胁下逆抢心,则仍加枳朴桂枝,若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蒌实之治,大旨在火与痰结于阳位,不纯乎虚,亦不纯乎实者,皆能裹之而下,此其擅长矣。

栝蒌根,亦非能治虚也。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用之皆不过以渴,不得用半夏而为之代耳,半夏非治虚者也。虽然,渴不得用半夏,何物不可用,乃处处代以栝蒌根?盖胸中者,清虚之府,中气之所贮,中气者精明纯粹,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受纤翳之侵者也。体中受邪,胸中焉能毫无所犯?其所犯者,非寒即热,非湿即燥。寒且湿之动,为呕为哕;热且燥之动,为烦为渴,两者之不相兼,犹冰炭之不能相入也。是故呕哕者,用半夏以止逆,使寒与湿不与中气久混而难解;烦渴者,用栝蒌根以滋液,使热与燥不与中气相烁而难复。所以栝蒌根与半夏,虽非相畏相忌相反,而始终不相并,此其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可寻绎而知者也。曰服小青龙汤已,渴者,寒去欲解也;曰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曰呕家,渴为欲解,其有支饮者,纵得热药不渴。以是知半夏栝蒌根,功用实相反而适相同也,其所以不得为补剂者,则以是物虽曰滋液,亦仅能启脾家阴津上潮,不能使肾家阴津灌注,以其入土能深,皮黄肉白,且其肉聚则成块,散则成粉,种种不离土象,是为能益液而不能其源,又乌得为补?然则诸汤之配药,何不取肾之物,真浚其源,而取乎仅启脾阴者也?夫烦渴之煎烁中气,其望阴液之滋,盖不啻岁旱之望云霓也。若待浚肾阴滋之,其何能及?且凡物之取给于近者,易成亦易消;远者,难待亦难解。假使胸中仅为无形之燥热所烁,远有形之肾阴救之,燥热既熄,汪洋之水继至,不虑其热病才已,寒病复起耶?

若是则栝蒌桂枝汤,得毋亦与此同耶?栝蒌桂枝汤,与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同有表邪,同宜解外,同有里热,其有不同者,小青龙小柴胡证,皆未经误治,栝蒌桂枝汤证,则因误治而致,一也;太阳病证备,脉反沉迟,为阳证见阴脉,非小青龙小柴胡所有,二也。虽然,篇中但言太阳证备,并不提及误治,阳证见阴脉,其病已危,乃用从容不迫之桂枝汤,此互文以见意也。篇中道述病状,旋订病源缕缕可晰,其述病源,不曰感受何邪,而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曰疮家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历叙三条,总因汗下,其非感触即得,亦复何言?特痉者方经汗下,内则阴液暴脱,外仍经络壅滞,以云乎阴液暴脱,且见阴脉,则外证不得仍备太阳,今太阳证仍备,且项背强几几然,则沉为阳不入交于阴,迟为脉道泣涩不前矣。夫阳欲入阴而阴不承,则阴与阳乌能交,则阴何自而化,阳何自而生?太阳证备,还治以治太阳之法,阴不承阳,则必取生阴之速者,以益上中之液,使得与阳交,生阴之速。益上中之液者,舍栝蒌根其谁取耶?是知栝蒌桂枝汤之用栝蒌,盖使独当一面其任,较之小青龙小柴胡以渴而去半夏加入者为倍重,盖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阴之使。明乎此,则将作刚痉之用葛根汤,以起阴而泄阳,既作刚痉之用大承气,以存阴而承阳,一以贯之矣。

用栝蒌根最索解不得者,无如栝蒌牡蛎散。盖百合病不成内伤,又非徒外感,绝无五脏菀热八风五痹之实候,只在病人意中辗转不适,又不能明言其所以然,及从其草蛇灰线处,迹而寻之,理似亦有可穷者。夫欲卧不得卧,欲行不得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等,全在不可捉摸处。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则在有形迹处。及至一月不解,而变成渴,则形迹遂大著。何况以百合汤洗之而仍不差,则病气为伤中上之阴,无可疑者。虽然,仅曰渴,不曰欲饮水,且不烦不热,究竟病本无驻足处,仅渴之一端,为得所依藉耳。于此见昔之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者,今则上焦已化,而在下者,尚未化也。上焦已化,百脉之病已蠲其半,百合遂无所用之,而下焦之未化者,不得不选用牡蛎,使之召阳归阴。而其主脑尤在治上焦之已化者,故方中配以从阳化阴之栝蒌根,两物等分,标名则升栝蒌于牡蛎之上,为一方之统摄也,是方也最无意味之中,意味萃焉。由是思之,则栝蒌根之用,不得仅以治外感烦渴一端目之矣。

其次牡蛎泽泻散之用栝蒌根,亦甚不易解。以栝蒌根多为渴用,牡蛎泽泻散证,则并不言渴也,虽然,此有说焉。栝蒌瞿麦丸,则渴而用栝蒌根矣,何以用附子?此固当与牡蛎泽泻散,对待而观者也。夫牡蛎泽泻散之证曰,从腰已下有水气;栝蒌瞿麦丸之效曰,腹中温。为知腰者在后,腹者在前,后者阳气所由升,前者阴气所由降。若为水气所隔,则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阳不升则下虽郁热,上仍不渴;阴不降则上纵化热,下则仍寒。譬之冬月严寒,阳气伏于下,则井中水温,出井则冷;夏月酷暑,阴气伏于内,则井中水冷,出井则温。故牡蛎泽泻散证不渴,而比投寒泄;栝蒌瞿麦丸证虽渴,而终用温暖。其并用栝蒌根,一则以助上之阴为寒泄诸药守御,俾得有恃不恐,一则以安上之扰使温暖诸药下达,俾无反顾之尤。于栝蒌瞿麦丸,其功在正面,在下面故其名居一方之首而不愧;于牡蛎泽泻散,其功在根柢,在根柢故不居其名而无闷。于此又可见栝蒌根之为物,既能应上焦假热之渴,又能应下焦真热之不渴,谓之能益阴津可,谓之能补真阴,亦无不可。

《本草新编》:

栝蒌实,味苦,气寒,降也,阴也,无毒。入肺胃二经。最能下气涤秽,尤消郁开胃,能治伤寒结胸,祛痰,又解渴生津,下乳。但切戒轻用,必积秽滞气结在胸上,而不肯下者,始可用之以荡涤,否则,万万不可孟浪。盖栝蒌实最消人之真气,伤寒结胸,乃不得已用之也。苟无结胸之症,何可轻用。至于消痰解渴下乳,只可稍稍用之,亦戒不可重任。他本言其能治虚怯劳嗽,此杀人语,断不可信,总惑于补肺之说也。夫栝蒌乃攻坚之药,非补虚之品。天花粉,即栝蒌之根,而性各不相同。盖栝蒌实其性最悍,非比天花粉之缓,用栝蒌实,不若以天花粉代之。天花粉,亦消痰降气,润渴生津,清热除烦,排脓去毒,逐瘀定狂,利小便而通月水。其功用多于栝蒌实,虚人有痰者,亦可少用之以解燥而滋枯,又何必轻用栝蒌实哉。

或问栝蒌实能陷胸中之邪,为伤寒要药,而吾子切切戒之,何不删去栝蒌,独存天花粉之为当哉?曰:医道必王、霸并用,而后出奇制胜,始能救生死于顷刻。结胸之症,正死在须臾也,用天花粉以消痞满,其功迟,用栝蒌以消痞满,其功捷。但结胸之痞满不同,小痞小满之症,不妨用天花粉以消之;大痞大满之症,非栝蒌断然不可。又在人临症细辨,非栝蒌之竟可不用也。

或疑栝蒌推胸中之食,荡胃中之邪,其势甚猛。伤寒至结胸,其正气已大丧矣,又用此以推荡之,不虚其虚乎?先生又谓不可用天花粉相代,岂伤寒之虚,可以肆然不顾乎?曰:伤寒不顾其虚,则邪且铄尽人之元气,顷刻即死矣,乌可肆然不顾乎。用栝蒌以陷胸,正所以顾其虚也。夫陷胸之成,由于邪退之时,而亟用饮食,则邪仍聚而不肯散。夫邪之所以散者,由于胃中空虚,邪无所谓,故有不攻而散之意。邪甫离胃,而胃气自开,以致饥而索食,此时而能坚忍半日,则邪散尽矣。无如邪将散,而人即索食,食甫下喉,而邪复群聚而逐矣。仲景张夫子所以又立陷胸汤,用栝蒌为君,突围而出,所向无前,群邪惊畏,尽皆退舍,于是,渐次调补,而胸胃之气安焉。是推荡其邪气,非即急救其正气之明验乎。倘畏首畏尾,不敢轻用栝蒌,虽久则食消,亦可化有事为无事。然所伤正气多矣,此栝蒌之宜急用,而不可失之观望耳。

或问栝蒌陷胸,以救胃中之正气是矣,然吾恐栝蒌祛邪以入脾,走而不守,则脾当其害,不犹以邻国为壑乎?曰:栝蒌但能陷胸,而不能陷腹。胸中之食,可推之以入于腹,脾中之食,不必荡之以入于肠。盖脾主出而易化,胃主纳而难消也。

或问栝蒌陷胸中之邪,抑陷胸中之食耶?曰:结胸之症,未有不因食而结者也。陷胸汤乃陷食,而非陷邪也。虽然,邪因食而复聚,虽邪不入于胃之中,而邪实布于胃之口。陷胸中之食而邪解散,即谓之陷邪亦可也。然而食可陷,而邪不可陷。食陷必入于脾,邪陷必入于肾。入脾者,栝蒌可乘胜而长驱,入肾者,栝蒌不能入肾,势必变生不测。今用陷胸,而食消邪共用,是陷胸汤实陷食,而非陷邪也。但止陷食而不陷邪,而邪何以竟散耶?是结胸之症因得食而结,则陷胸之汤,其邪亦因陷食而散也。

或疑陷胸汤用栝蒌,不止陷胸中之邪,亦陷腹中之邪也,邪在腹中,安知不祛之入乎?曰:陷胸汤势最捷,邪逢栝蒌即散,安在又入于肾乎。况邪已在腹,与在胸者有别,在胸者,居高临下,恐有走失入肾之虞;有腹者,邪趋大肠,其势甚便,岂返走于肾经哉。

或问栝蒌与天花粉,同为一本,何以天花粉反不似栝蒌之迅扫胸中之邪耶。曰:天花粉消痞满,其功缓;栝蒌实消痞满,其功捷,余前条已言,但未言其所以缓与捷也。夫栝蒌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为栝蒌之根,子悬于天下,而性实顾根,故趋于下者甚急;根藏于地中,而性实恋子,故育于上才自缓。缓捷之故,分于此,而陷消之功,亦别于此。故宜缓者用天花粉,宜急者用栝蒌实,又何虑功效之不奏哉。

《本草分经》:

甘、苦,寒。润肺,清上焦之火,使热痰下降。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理嗽治痢,止渴止血,滑肠。

《本草思辨录》:

瓜蒌根实《本经》俱苦寒,李氏谓根甘微苦酸微寒,实甘寒,辨之致审。

草木之根荄,其性上行;实则性复下降。瓜蒌根能起阴气上滋,故主燥热之烦渴;实能导痰浊下行,故主粘腻之结痛。此张氏之说至允,用二物者当作如是想。

瓜蒌根与葛根同主消渴身热,而仲圣治痉,则一用葛根,一用瓜蒌根何故?盖无汗而小便反少,气冲口噤,是风寒湿之邪,相搏于太阳阳明之交而不解,用葛根则能随麻黄辈散之于外。瓜蒌根无解表之长,而证是身体强几几然,俾与桂芍诸物养筋脉则适相当,此其所以攸异也。

瓜蒌根本治热治渴,乃牡蛎泽泻散并不言渴,而其所伍者为泻水之物,是大病瘥后,虚热不免,而水去则阴复伤,以瓜蒌根润液而补虚,除病即兼善后也。瓜蒌瞿麦丸,上虽为渴而下则有寒,下寒故膀胱不利而不蓄,水蓄于下则阳浮于上,是渴为标寒为本,故以薯附温肺肾而化气,苓麦泄下蓄之水,瓜蒌根止阳浮之渴。不用膏知者,以渴非实热也。

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瓜蒌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

味甘,性凉。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瓜蒌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瓜蒌薤白等方,瓜蒌与薤、酒、桂、朴诸药并用;若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

现代药理研究

1.瓜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瓜蒌可增加冠脉流量。瓜蒌皮水煎醇沉浓缩剂瓜蒌注射液对豚鼠离体心脏均有扩张冠脉作用,能使冠脉血流量增加约60%,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不同部位扩冠作用强度是:瓜蒌皮>瓜蒌霜>瓜蒌子>瓜蒌仁>瓜蒌壳。②瓜蒌有抗心律失常作用。③瓜蒌对心功能有抑制作用。瓜蒌可显著降低心律、左室内压峰值、dp/dtmax、Rdp/dtmaxVmax及Vpm等指标,还能显著降低动脉压峰值、DPB和MAP。

2.瓜蒌有祛痰作用,其有效成分是从瓜蒌皮中分得的总氨基酸。

3.瓜蒌有泻下作用,强度是瓜蒌仁>瓜蒌皮>瓜蒌霜。

4.瓜蒌有抗癌作用。

5.瓜蒌有耐缺氧作用。

6.瓜蒌对血液系统的影响:①瓜蒌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瓜蒌酸。②瓜蒌可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及血液粘度。

7.瓜蒌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8.瓜蒌有抑制肠管收缩的作用。

9.瓜蒌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及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10.瓜蒌能明显降低大鼠胃酸分泌及胃酸的浓度,有抗溃疡作用,还能减轻乙酸引起的溃疡。

11.瓜蒌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在低浓度给药条件下,瓜蒌对巨噬细胞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短时间内也表现为促进作用,而长时间(72小时)后则呈损伤状态。

12.瓜蒌有延缓衰老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2
本条ID:1210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