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砂的药性与功用汇解

来源:《名医别录》

简说:蚕砂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粪便。在育蚕地区均产,以江苏、浙江产量最多。原动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饲养,为完全变态昆虫。味甘、辛,性温。归肝、脾、胃经。功效:祛风除湿、和胃化浊。临床用名蚕砂。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

蚕居火,其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砂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陈风经验方》-抹膏: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浸蚕砂二、三宿,研细,以篦子涂患处,不问新旧,隔宿即愈。表兄卢少樊患此,用之而愈,亲笔于册也。时珍家一婢,病此十余年,试用之,二三次顿瘳,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鳖肉作丸,治腹中徵结。

消渴癥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降湿。(甘辛温)

《本草经疏》:

原蚕砂,即晚蚕所出屎也。其味辛甘,气温无毒。肠鸣者,水火相触也,甘以和之。消渴者,中气燥热也,辛以润之。蚕属火,其性燥,燥能胜湿去风,故其沙主疗风湿之病。如陈藏器以之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瘀血腰脚冷疼,炒热熨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等证。

简误: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

《本草蒙筌》:

性亦湿。治湿痹瘾疹瘫风,主肠鸣热中消渴。

《本草备要》:

燥湿,去风。蚕食而不饮,属火性燥,燥能去风胜湿(经曰:燥胜风,燥属金,风属木也)其沙辛甘而温。炒黄浸酒,治风湿为病,支节不随,皮肤顽痹,腰脚冷痛,冷血瘀血(史国公药酒中用之)。炒热,熨患处亦良(寇宗奭曰:醇酒三升,拌蚕沙五升,蒸热铺暖室席上,令患冷风气痹人以患处就卧,浓复取汗。不愈,间日再作,须防昏闷)。麻油调敷,治烂弦风眼(目上下胞属脾。脾有风湿,则虫生弦烂。又新瓦炙,为末,少加雄黄,麻油调敷,治蛇串疮。

有人食乌梢蛇,浑身变黑,渐生鳞甲,见者惊缩。郑奠一令日服晚蚕沙五钱,尽一二斗,久之乃退)

。晚蚕矢也,淘净晒干。

《本经逢原》:

蚕砂,疗风湿之专药。有人病风痹,用此焙热,绢包熨之。治烂弦风眼,以麻油浸蚕砂二三宿,研细涂患处,过宿即愈。蚕砂置酒坛上泥好,色清味美。然惟晚者为良,早蚕者不堪入药,以饲时火烘,故有毒也。

《本草求真》:

[批]宣皮肤风湿。

蚕砂专入肝、脾,兼入胃。即晚蚕所出之屎也。玩书所著治功,多有祛风除湿之能。所述治症,多是肢节不遂,皮肤顽痹,腰膝冷痛,冷血瘀血,肠鸣消渴,烂弦风眼。缘蚕食多而不饮,其食出则气燥,燥则可以胜湿祛风。凡一切皮肤等疾,因于风湿而至者,上症俱就风湿而言。无不得此以为调治。且味辛而兼甘,故凡水火相激而见肠鸣,得此甘以和之;燥热而见消渴不止,得此辛以润之;燥渴仍属风邪,故辛可以得润。是以用此炒黄,袋盛浸酒,以去风缓不随,皮肤顽痹。寇氏曰:醇酒三升,拌蚕砂五斗,蒸热铺暖室席上,令患冷风气痹人,以患处就卧,厚覆取汗,不愈,间日再作,须防昏闷。暨烂弦风眼,用此油浸涂患即愈。汪昂曰:目上下胞属脾,脾有风湿则虫生弦烂,用新瓦炙末,少加雄黄、麻油调敷。又治蛇串疮,有人食乌梢蛇浑身变黑,渐生鳞甲,见者惊缩,郑奠一令日服晚蚕砂五钱,尽二二斗,久之乃愈。昔史国公用此浸酒,色清味美。以治风痹,义多根此。

《得配本草》:

甘、平,温。去风湿,熨瘫缓。

得醇酒,熨风痹。酒三斗,蚕砂五斗,蒸熟,铺席上,令患者就卧,厚覆之取汗,令头面露出,以防昏闷,如不愈,间日再如法治之至,愈而止。

合独活,治支节不遂;调麻油,敷烂弦风眼。

《本草新编》:

蚕砂,即晚蚕之屎,其性亦温。治湿痹、瘾疹、瘫风,主肠鸣热中泄泻。按晚蚕蛾胜于春蚕者,以其性淫也。务须择雄者用之,雌则无效。盖雄则气温,勤于交合,敏于生育故耳。但亦宜丸散,而不宜汤剂,嫌其过于动也。

《本草分经》:

辛、甘,温。去风燥湿,治风湿诸病。炒熨患处亦良。

现代药理研究

1.蚕砂有机质中含蛋白质、叶绿素、异植物生长激素及组氨酸等,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2.蚕砂有抗肿瘤的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2
本条ID:1209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