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明·吴又可证本应下,耽搁失治,或为缓药羁迟,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筋惕肉瞤,肢体振战,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邪热一毫未除,元神将脱,补之则邪毒愈盛,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其攻,攻不可,补不可,补泻不及,两无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瘟疫论》)
清·张石顽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焉能兴云致两。或者以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安理其有补益之力欤。《千金》又以小柴胡易名黄龙汤,意在培土以安风木,殊非此方寓补于泻之意。(《张氏医通》)
清·王旭高体质气血虚人,而得阳明胃实之症,或因病误治致虚,而燥屎犹未去者,不下则邪气壅实而死,下之又恐正气益虚而即脱。此方政补兼施,庶几不犯虚虚之祸。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何秀山此方为失下证,循衣摄空,神昏肢厥,虚极热盛,不下必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又用参、归,草、枣气血双补以扶正,此为气血两亏,邪正合治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雷少逸此方治热病已成可下之证。医者因其体虚,当下失下,而成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等证,所以用攻补兼施之方,荡其邪而不伤正,补其正而不碍邪,诚稳妥之良方,今医畏用何哉?。(《时病论》)
近代·程门雪黄龙汤方出陶节庵,即大承气汤加入人参、当归、甘草、桂枝、生姜、大枣。此方乃虚羸病实者,背城借一之药方也。但识其人参与硝黄同用,扶正去邪之理已可,不必呆用原方。年老人用黄龙须去芒硝,不可忽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吴正江治手术后肠麻痹案(选自《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
胡某某,男,6个月。
患儿于就诊前一天下午,时时哭闹不安,呕吐一次,量不多。入夜,睡眠不安。晨起泻稀便和血便各一次。查:体温36.5℃,精神不振,腹部膨胀,在腹近脐旁可扪及一条索状包块,约8×4厘米,肛门指诊可见血样便。拟诊:肠套叠。即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诊断与术前相符。术后两日多未现肠鸣音,腹部膨胀较甚。曾两次给新斯的明,并行腹部热敷和肛门排气,均未效。患儿腹部膨胀趋重,病情危笃。外科会诊,拟行第二次手术,又邀中医诊察。证见患儿时时躁动不安,面色㿠白,腹部修隆如釜,延及胸部,按之濡软,术后两天来解大便,亦未转失气,苔白薄,舌质淡,尚有津,脉沉细数。胃肠气机阻滞,腑气失于通降,复因手术创伤,乃致气血亏虚。治以益气养阴、通腑泄浊法。药用:
党参6克 甘草3克 熟地、麦冬各6克 生大黄9克(后下) 芒硝、川朴各6克 枳实3克。
将药煎两汁合和约200毫升,入芒硝待化,鼻饲50毫升,每半小时一次。上药进两服后,即闻及腹中鸣响,移时,排暗黄绿色粘性稀便一次,量较多,并频出矢气。患儿腹胀渐消,转危为安。一个多星期后痊愈出院。
例二 吴正江治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部感染案(选自《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
颜某某,男,68岁,农民。
患者有慢性咳嗽史多年。于六、七天前突作恶寒发热,咳嗽咯痰,气急,周身疼痛。体温39.5℃,口唇轻度紫绀。两肺呼吸音低,两肺底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10次/分,心音低,心律齐,肝肋下4厘米,质软,脾肋下1.5厘米,下肢轻度浮肿。白血球总数24500,中性85,淋巴15。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部感染。(2)阻塞性肺气肿。先后给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抗感染并对症治疗,体温稍有降低,余证有增无减,神识时清时蒙,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喘粗,口唇干燥,唇色暗晦,腹部胀满,大便五、六日未解,小溲黄少,舌苔黄燥带有芒刺,脉细软数。证属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阴耗伤,燥实热给内闭。拟扶正攻下法。药用:
大黄、硫苦(代芒硝,分冲)各10克 枳实、厚朴各6克 党参12克 甘草6克 生地15克 麦冬10克。
二剂,日三服。药后,解大便一次,质干艰,量不多。患者神识得清,谵语止,余证亦减。原方加花粉15克,杏仁10克,大黄生用后下。复进药一剂,得畅解大便一次,量多,质胶粘臭秽。患者烧退净,喘平体安。复查:血象正常,两肺干湿罗音消失,心率88次/分,肝肋下2.5厘米,下肢浮肿不显。
例三 吕银治慢性胆囊炎并胆石症急性发作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5年第1期)
李某某,男,60岁,农民,住院号:5675。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1年,加剧伴发热、呕吐1天,干1980年9月2日入院。上腹部疼痛发作时呈持续、间隙性加剧,可放射至右肩胛骨下角,伴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大便四日未解,小便桔黄色。查体:体温39℃,舌质淡紫,苔黄厚腻,急性痛苦病容,巩膜中度黄染,右上腹腹肌紧张,莫非氏征(+),波阿氏征(+)。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60万/mm3,白细胞16000/mm3,中性85%,淋巴15%,尿胆红质(+),Co2cp36.2v%、诊为慢性胆囊炎并胆石症急性发作。西药予以支持疗法,中药投以黄龙汤出入:
大黄(后下)15克 芒硝(另冲)15克 川朴15充 党参15克 桔梗10克 丹参15克 法夏4克 苡仁30克 竹茹10克 茵陈20克 青蒿15克 柴胡15克。
每日2剂,每四小时服药汁250毫升。药后八小时解大便一次,腹痛、恶心呕吐、寒战发热均减。守方略有增减,服法同前,七天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临床痊愈出院。一个月后胆囊及胆道造影示:慢性胆囊炎并胆道结石。
按语
黄龙汤即大小承气汤之变法,邪火热毒蕴结阳明,理应急下存津,因循失治,已成热结旁流,神昏谵语危局,非承气咸寒达下,莫能救其危殆,然正虚邪实,势难单刀直入,或高年气血就衰,恐不胜硝、黄峻利下夺,而犯虚虚之戒。故于承气之中,复入人参、当归、甘草三味,扶持正气,预为防范,诚为扶正达邪之范例焉。先师陈道隆先生,于高年便秘病例,每每人参、大黄同用,盖亦有鉴于此耳。
清吴鞠通氏于本方去枳实、厚朴、大枣、桔梗;加麦冬、生地、海参、玄参,名新加黄龙汤。于阴阳俱惫,阴液消亡者,较陶氏原方更为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