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汤

治法:
滋养肺胃、降逆下气法
出处: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方制:
上六味,以水二斗二升,煮取六升。
主治: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

方论选萃

清·喻嘉言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而反害之。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借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借其豁痰,实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就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医门法律》)

清·张石顽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候。凡肺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加麦门冬数倍为君;人参、甘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焉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立方之旨。(《千金方衍义》)

清·魏念庭火逆上气,挟热气冲也;咽喉不利,肺燥津干也主之以麦冬,生津润燥,佐以半夏,开其结聚,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概施补益于胃土,以资肺金之助,是为肺虚有热津短者立法也。亦所以预救乎肺虚而有热之萎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王晋三麦门冬场,从胃生津救燥,治虚火上气之方。《金匮》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按《内经·脉解篇》云: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五藏生成篇》云:咳逆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是则上气病在肺,下气病在大肠也明矣。盖全位之下,火气承之,非独肺也,大肠亦然。若徒以寒凉冷燥,止肺经火逆上气,而手阳明之下气未平,仍然胸中膹郁,闭塞呻吟,岂非大肠之燥传入于肺,而为息膹有音,上奔而不下也乎?仲景另辟门户,用人参、麦门冬、甘草、粳米、大枣,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气,以化两经之燥,独复一味半夏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则上气、下气皆得宁溢,彻土绸缪,诚为扼要之法。止逆下气,或注目:止其逆则气下,是申明火逆上气,于理亦通。(《绛雪国古方选注》)

清·费伯雄半夏之性,用入温燥药中则燥,用人清润药中,则下气而化痰。胃气开通,逆火自降,与徒用清寒者,真有霄壤之别。(《医方论》)

清·唐容川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膈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盖冲脉起于胞中,下通肝肾,实则丽于阳明,以输阳明之血,下入胞中。阳明之气顺,则冲气亦顺,胞中之血与水皆返其宅,而不上逆矣。此方与小柴胡合看更明,小柴胡是从胃中引冲气上行,使火不下郁之法;此方是从胃中降冲气下行,使火不上干之法。或去粳米加蜜,更滋润。(《血证论》)

清·张秉成此手太阴、足阳明之方也。夫肺与胃之气,皆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肺胃阴伤,虚火内动,则气上逆矣。气上逆则痰涎随之,于是咽喉不利,所由来也。麦各甘苦而寒,养肺胃之阴而降火,故以为君。然胃者肺之母气也,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源,凡人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故人之生气出胃中,虽阳虚火逆,不可纯用甘寒润降之品,有伤生气。故以参、甘、枣、米等药,甘温润泽,益气生阴,补而不燥,用麦冬即可大补中气,大生津液。而以半夏辛温之品,参赞其间,可以利咽喉,散结气,行痰降逆,以之为臣。然后立方之功,益彰其大耳(《成方切用》)!

近代验证

例一 黄金林治眩晕案(选自《新中医》1994.5)

刘某某,男,42岁。自述5年前发现高血压,近2年来身体逐渐发胖,近月来胸闷痛,头晕,目眩,时欲呕吐,走路或上楼均气喘,烦躁,寐不安,多梦,纳呆。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证属气阴亏虚,痰浊中阻,清空失荣。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麦冬30克、洋参5克、法半夏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甘草6克、大枣4枚。

2剂。

二诊:药后症减,眩晕少作,呕逆稍平,夜寐仍差,仍进上方加百合30克,苏叶12克,2剂。

三诊:药后诸症大减,宗上方加减共服30余剂,诸症失。

例二 林长泰治咳喘案(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1)

黄某某,女,51岁。患者喘促反复发作已经5年。此次发作四周,咳嗽痰少,喘促短气,经服氨茶碱等未效。胸透肺纹理增粗。诊见:喘促短气,咳声低弱,咳痰不多,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红,无答,脉细弱。证属肺之气阴不足。治宜滋阴润肺,益气定端。方取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麦冬15克、党参10克、法半夏、川贝母、五味子各5克、茯苓12克、百合、苏子各9克、甘草3克、大枣3枚

二诊:2剂后喘促大减,原方加减再服6剂后诸症消失。

例三 王光晃治咳血(支气管扩张并发症)案(选自《麦门冬汤临床应用举隅》1987.4)

李某某,男,58岁。曾因发热咳血在某医院住院月余,归故里调养2周,复发咳血而急诊就医。诊见:精神疲惫,面色不荣,形体羸瘦,气促咽干,咳唾痰血相兼,如见纯血鲜红,纳谷不香,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肺络损伤。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处方:西洋参、沙参、麦冬、桑白皮、黄芩、生地、山药、阿胶、甘草各10克、法半夏5克、大枣5枚。

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仍咳嗽气促,痰中带血,药已中的,以原方随症出入而治。月余后面色转红,咳血消失,诸恙悉退。嘱常服六君子九,以善其后。

例四 王光晃治梅核气案(选自《麦门冬汤临床应用举隅》1987.4)

黄某某,男,54岁。罹患慢性咽炎,咽部干燥不适,近2月来,咽喉灼热,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疑为癌症,赴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忧虑,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证属虚火。法当清降虚火,顺气化痰。方用麦门冬汤加味。

处方:党参、沙参、粳米、石斛各15克、法半夏、瓜蒌仁、山豆根、麦门冬、枳实、知母、甘草各10克、大枣5枚。

水煎服。

二诊:连服14剂后,喉中梗物感明显减轻,仍咽部灼热,矢如羊粪,前法既效。毋庸更方,再加玄参10克,迭进30剂。喉中梗物感完全消失,余症悉平。随访未复发。

按语

此通补阳明法也。胃为六府之大原,属阳明燥土,性喜柔润,以通为用。又人以胃气为本,经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凡大病之后,液为汗耗,最易劫烁胃液,叶天士所谓“胃液涸”是也。不自知饥,口干便难,舌光如镜面。《金匮》麦门冬汤,为养胃生津之祖方,叶氏养胃汤,薛氏参麦茯神汤,莫不由此脱胎。妇科用以滋养冲脉,以冲脉附属阳明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5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