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燥渗湿汤

治法:
辛开芳淡法
出处:
清·石芾南《医原》
组成:
广皮红一钱,蜜炙 白芥子五分 鲜石菖蒲一钱,冲 生薏仁三钱 炒牛蒡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 连翘心八分 飞滑石四钱
方制:
活水芦根二两 丝通草三钱 细辛一分 灯心五分 煎汤代水
主治:
秋凉风燥,搏遏湿热,内蒙清窍,神识昏迷。咳痰不爽,内热心烦,大便不畅,溺赤短涩。舌白兼黄,望之似润,扪之却燥,脉右寸遏而不显,左沉弦而数者。

方论选萃

近代·何廉臣此辛开上达,芳淡下渗之剂。吴鞠通曰:“肺感凉燥,脾伏湿热。”喻嘉言所谓秋日燥湿是也。盖因秋燥一证,承长夏土郁蒸之余气,渐积于中,随秋令收敛,而伏于肺脾之间。且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相容,发而为病,有肺燥脾湿两难分解之势。雇佣橘、蒡、芥、芷,辛润流气,善能开透为君;臣以菖、翘、苡、滑,芳透淡渗,开闭化湿;妙在芦笋、细辛,一则甘淡凉透,一则辛润而细,既能透表,又能通里,畅气机以开气闭。气为水母,气开乃能行水。气以养神,气宣则神自清;使以通草、灯心,轻清甘淡,宣肺气以清心神。是为凉燥包湿,湿郁热蒸,气不化津,三焦分解之良方。

按语

此流湿润燥,芳淡化湿之法。长夏湿令,中虚食少者,未免脾土蕴湿。白露霜降之间,露冷霜肃,燥气乃行,同气感召,肺薄燥邪,而成肺燥脾湿之势。欲润肺燥而凉润之品,有碍脾湿,欲化脾湿,则温燥之品,与肺燥相悖,两相掣肘,左右为难。石氏于法外求法,取牛蒡子、白芷、白芥子等辛润滑利之品,流湿以润肺燥,用石菖蒲、生薏仁、滑石等芳香甘淡之品,驱湿下行。可谓两全之策,非通达义理者,焉能有此功夫。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5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