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清·吴鞠通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干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冬夏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温病条辨》)
清·张秉成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按风;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成方便读》)
清·叶天士秋深初凉,积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伤感,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味亦可……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叶香岩三时伏气病篇》)
近代·何廉臣此辛凉宣上,甘凉润燥之方也。凡秋燥初起,必在肺卫,症必喉燥而咳,右脉数大。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张××,31岁。
主诉:入秋以来,燥气凌之,少有寒热。
诊查:咳嗽频频,痰中带血。脉象弦细,舌苔中黄边白。
辨证:肝阳素盛,水火内炽,上刑于肺,阴液内伤。燥气偏生,邪在肌表。
洽法:治宜辛凉透泄,宗桑杏扬加味。
处方:霜桑叶5克、光杏仁12克、黑豆卷6克、焦山栀5克、生竹茹6克、冬瓜子12克、南沙参9克、象贝母9克、大玉竹12克、天花粉9克、旱莲草12克、生梨一只
二诊:寒热已退,咳嗽早晚尤甚。脉弦细,苔薄质红。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燥热灼金,血络内伤。当改肝阳,佐以清燥润金。
处方:白滁菊6克、甜杏仁9克、川贝母9克、大玉竹9克、天花粉12克、白石英24克、粉丹皮5克、生白芍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2克、冬瓜子12克、清炙枇杷叶12克(包)
李某某,女,23岁,护士。患者近半月来便秘。大便干燥如羊屎,欲解而不得出,口干鼻燥,烦躁,腹部不适,饮食一般。用灌肠、甘油栓,或口服甘露醇只收一时之效。妊娠3个月。舌质红,苔薄白,脉缓略细。思今秋气候炎热,久旱无雨,虑为肠燥便秘。妊娠不可峻下,予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6克、杏仁10克、北沙参25克、川贝母10克、山栀子6克、甘草2克。
2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通畅,余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吴右,秋令温燥之邪,蕴袭肺胃两经,肺主一身之气,胃为十二经之长,肺病则气机窒塞,清肃之令不行,胃病则输纳无权,通降之职失司,以致肌热不退,业经旬月。咳嗽痰多,胁肋牵痛,口渴唇燥,谷食无味,十余日未更衣,至夜半咳尤甚,不能安卧,象似迷×。子丑乃肝胆旺候,木火乘势升腾,扰犯肺金,肺炎叶举,故咳嗽胁痛膺痛,若斯之甚也。脉象左尺细数,左寸关浮弦而滑。右尺软数,右寸关滑数不扬。阴分素亏,邪火充斥,显然可见。脉症合参,症非轻浅,若仅用汗法,则阴分素伤,若不用汗法,则邪之出路,顾此失彼,棘手之至,辗转思维,用药如用兵,无粮之师,利在速战,急宜生津达邪,清肺化痰。
天花粉 光杏仁 金银花 冬桑叶 生甘草 川象贝 连翘壳 淡豆豉 嫩前胡 薄荷叶 冬瓜子 黑山栀 广郁金 活水芦根 枇杷叶露
二诊:风燥外受,温自内发,蕴蒸肺胃两经,以致肌热,旬余不退,咳嗽痰多,胁肋牵痛,不便转侧,口渴嗖赤,夜半咳甚气逆,直至天明稍安,谷食良少,十天不更衣,胃内空虚,膈中干燥可知。唇焦舌不红绛,但干而微腻,脉象两尺濡数,两寸关滑数无力。经云皮肤热甚为病温,脉数者曰温,皆是伏温熏蒸之见象。平素阴液亏耗,温病最易化热伤阴。阴液愈伤,而温燥烦热愈烈也。欲清其热,必解其温,欲化其痰,必清其火。昨进生津解温,清热化痰之剂,胁痛潮热,虽则略乎,余意依然,尚不足持。颇虑喘逆变迁,今仍原意去表加清,清其温所以保其阴,清其燥所以保其肺之意。
天花粉 甘菊花 冬桑叶 川象贝 山栀 生甘草 银花 连翘 光杏仁 竹茹 丝瓜络 冬瓜子 芦根 竹沥 枇杷叶露
周××,男,29岁,驾驶员。
1977年1月30日因咳嗽八天,痰血五天入院,住院号:11483。
患者自1月23日开始咳嗽,痰不多。于27日出现痰中带血,每天二十余口,鲜红色,伴胸背部疼痛。病程中无受凉发热现象。28日本院门诊,X线胸部透视无阳性发现,予对症处理,仍咳嗽、咯血。今日复诊入院。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肺部听诊在左侧呼吸音粗糙,两肺均未闻干湿性罗音,肝脾均未触及。
血液检查:红细胞41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3300,嗜伊红65%,淋巴29%,嗜酸性6%。红细胞沉降率1毫米/小时。
X线胸部摄片:两肺无明显活动性病征。
入院后予中药治疗,三剂血减,六剂血止咳减出院。
初诊:77年1月30日。
七天之前,曾受感冒,风热不从外解,挟痰内阻肺胃之间,燥热烁肺,阳络受伤。咳嗽痰出稠厚,甚则鲜红迸泄;口干唇燥,鼻窍干热,府气艰结。舌嫩红、苔薄黄,脉形滑数。今宜辛凉甘润,清肃上焦。仿桑杏、苇茎、花蕊石散三方复合为治。
天花粉12克 霜桑叶9克 杏仁泥9克 象贝母9克 生苡仁12克 水炙桑皮12克 车白薇9克 瓜蒌衣9克 冬瓜子18克 花蕊石15克 茜草炭12克 川石斛12克 茅芦根各12克 粉丹皮6克 三剂。
二诊:2月1日。
咯红渐弭,咳呛未止,口鼻烘热已减,府气亦行。前方已获效机,追迹治之。
水炙桑皮12克 清炙马兜铃4.5克 水炒白前4.5克 光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象贝母9克 车白薇9克 粉丹皮6克 瓜蒌衣9克 冬瓜子18克 黛蛤散12克(包) 茜草炭12克 茅芦根各12克 三剂
三诊:2月4日。
咯血已止,咳呛虽减未除。舌淡红,苔薄,脉弦濡。症势已入坦途,续当清养肃化为治。
按语
燥为六淫之一,惜古人语焉未详。清·叶天士首揭治燥真谛。其谓:秋令伤感,恰值夏令发泄之后……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吴氏此方,从《临证指南医案》套出。考《指南》燥门某案:脉右数大,议清气分中燥热。桑叶,杏仁,大沙参,象贝,香豉,栀皮,吴氏仅加梨皮一味,其方辛凉宣肺,甘寒润燥,正合叶氏辛凉甘润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