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清·王孟英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故曰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邪气深伏明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鳖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篙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
近代验证
付某某,男,50岁。
初诊:1983年11月23日。
主诉:患者发热十八天,中西药无效。干1983年11月23日来我处就诊。
诊查:面色㿠白,倦怠无力,语音低微,动则心慌气喘,举步艰难。夜间十点发热,体温38.8~39.2℃暮热早凉,热退无汗,发热时头项痛,心烦不寐,食欲不振。二便尚调。舌质红而嫩,舌尖赤无苔,脉细数无力(110次/分)。
辨证:此乃伏暑入营,气阴两亏。
治法:当清热透邪,益气养阴。仿青蒿鳖甲汤加味。
处方:青蒿16克、鳖甲1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天冬15克、知母12克、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大青叶12克、白薇15克、地骨皮10克,三剂。
再诊:11月25日。病人精神好转,心慌气喘减轻,言谈时气能接续,体温已减,昨夜体温37.6℃。发热时间缩短。舌无变化脉搏有神微数(94次/分),胃纳好转。药已中病,乘胜再进原方。
三诊:11月28日。发热退(体温36.8℃),睡眠好,食欲大增,项仍强痛。仿上法去解热药,加葛根、秦艽以解项背强痛。
四诊:12月5日。病情日渐好转,仍有气阴两亏症状,以心动气虚明显,动则气急。舌红脉细数。拟用益气育阴法。
处方: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天冬15克、玉竹15克、杞子12克、当归10克、玄参15克、银花12克、甘草10克、生地15克、丹参12克。
最后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收功,病未复发。
按语
《素问》有谓:“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吴氏谓热自阴来者,即“阴虚生内热”之互词。方以滋阴泄热为务。鳖甲咸平,入足厥阴血分,入络搜邪,滋阴泄热,青蒿清芳透络,轻清少阳,领邪外达;生地甘柔滋阴,凉营泄热,丹皮泻血中伏火,知母滋阴降火,主从标本,各得其宜。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