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煎

治法:
滋阴泻火法
出处:
明·张景岳《新方八阵》
组成: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五分
方制: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主治: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者非宜。

方论选萃

清·叶天士既云水亏火盛,竟宜滋阴降火,不必用石膏。少阴不足,是肾虚火亢,当补肾为主。至若阳明有余,乃胃中之实火,当清胃火。病属两途,岂可石膏、熟地并用乎?认病不真,立方悖谬。若真阴亏损而用石膏,害人不浅。(《景岳全书发挥》)

清·王孟英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用治阴虚胃火炽盛之齿痛,颇有捷效。若治温热病,地黄宜生,牛膝宜删。叶氏引用,决不泥守成方。近读《景岳发挥》,果与陈氏之论印合。(《温热经纬》)

清·王旭高此寓补阴于清火之中。泻黄散用防风,欲其火从上散;此用牛膝欲其火从下达。此方治少阴阴虚、阳明火盛之法。若少阴阳虚、阳明胃实,当用附子泻心汤。(《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张秉成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制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一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成方便读》)

清·唐容川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咳嗽不休,多是冲脉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血证论》)

清·陈修园仲景用石膏,清中有白虎、竹叶二汤;用石膏祛邪,有大青龙、越婢二汤;用石膏出入加减,有小青龙、木防己二汤,俱极神妙。景岳竟与熟地、牛膝同用,圣法荡然……余目击服此煎者,无一不应此症也。(《医学从众录》)

清·吴坤安若感温邪,治不中窽,热毒内燔,必至气血两伤。如脉左数右大,烦渴口糜,舌赤唇焦是也。宜玉女煎。(《伤寒指掌》)

近代验证

例一 孙允中治齿衄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黄某某,女,27岁。

初诊:1976年9月。

主诉:一个月来,齿龈肿痛,衄血鲜红,口渴引饮,头痛目眩,便秘尿赤。

诊查:舌红苔薄黄而燥,脉弦滑。

辨证:齿属肾,龈属胃,肾阴不足,胃火炽盛,则见齿衄。

治法:治以滋肾阴,清胃热。

处方:生石膏3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麦冬25克、牛膝15克、茅根50克、玄参30克。

服药三剂,便通火降,衄止肿消。续服药三剂,肾阴得复,胃火尽清。

例二 董廷瑶治紫龈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毕某某,女,9岁。

初诊:9月1日。

主诉:上下牙龈发紫多年,西医检查原因不明。

诊查:面色晦暗,唇色黯滞,胃纳一般,大便日行,小溲通长,夜梦惊叫,口气臭浊,时有鼻衄,舌淡苔少,脉象弦急,家长觉得近二年来患儿生长缓慢。

辨证:上述诸证,实属阳明瘀热,兼有肾气不足。

治法:先拟玉女煎加味以清胃热为主。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大生地12克、淮牛膝12克、知母6克、麦冬9克、萸肉6克、藕节9克、白茅根30克、丹皮9克、黑山栀9克,七剂

二诊:9月8日。药后牙龈较润,口气仍臭,舌质淡红,胃纳仍差,二便均调。前方尚合,原法为主。

处方:生石膏20克(先煎)、淮牛膝10克、知母6克、麦冬9克、大生地12克、茯苓9克、白茅根30克、炒藕节9克、清甘草3克、糯稻根9克、浮小麦9克,七剂。

二诊后,牙龈颜色转润。

按语

此治肾阴匮乏,胃火升浮之法。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以之治消渴,亦无非取其滋补少阴,清泄阳明之用耳。清代浙绍名医俞根初先生,于玉女煎中,加紫石英四钱、研,灵磁石四钱、研,东白薇四钱,石决明五钱、杵,青盐半夏一钱,名新加玉女煎,治肝挟胆火化风上翔,冲气逆上而冲心之冲咳、冲呃、冲厥。亦俞氏实验之一得焉。笔者以玉女煎治肾水不足,胃火上浮之齿痛,用玉女煎方,以生地易熟地,加细辛1.5~2.1反佐,辄能应手取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36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