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降气汤

治法:
涤痰降逆法
出处: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 川当归去芦,两半 甘草滥,二两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 肉桂去皮,一两半(一本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方制: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
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方论选萃

清·汪讱庵此手太阴药也。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医方集解》)

清·张石顽脚气患在浊气上攻。故以苏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温降气,半夏、生姜涤除痰湿,桂心、当归温散滞血,甘草、大枣调和中气。全以降泄逆气为主,故《局方》更名苏子降气汤。后世取治虚阳上攻,痰涎壅盛,肺气喘满,服之气降即安。可见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执何病主治也。(《千金方衍义》)

清·费伯雄此等方施之于湿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虚阳上攻,喘嗽呕血等症,是益火加薪,吾见其立败也。(《医方论》)

清·唐容川气即水也,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苏子、生姜、半夏、前胡、陈皮,宣除痰饮,痰饮去而气自顺矣。然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用当归以补血;喘则气急,故用甘草以缓其急。出气者肺也,纳气者肾也,故用沉香之纳气入肾,或肉桂之引火归元为引导。(《血证论》)

清·张秉成夫风邪外来,必先犯肺,于是肺中之气壅而不行,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故喘嗽不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虚则大肠不润,故大便不利,甚则引动了焦虚阳上逆,而为呕血等证。先哲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论,虽证见痰血,仍必究其受病之源。方中苏子、前胡、厚朴,皆降气之品,有疏邪之能,半夏、橘红化其痰;火载血上,故以肉桂引火归元,当归导血归经;上下交病者治其中,故以甘草培中补土;加姜煎者,病因风邪而来,仍不离辛散之意耳。(《成方便读》)

现代·岳美中本方以苏子为主,其主要作用有三:一为除寒温中,一为降逆定喘,一为消痰润肠。苏子得前胡,能降气祛痰,驱风散积;得厚朴、陈皮、生姜,能内疏痰饮,外解风寒;得当归,能止咳和血,润肠通便;得肉桂,能温中散寒。加沉香纳气入肾,同自桂相伍,治上盛不虚,更为有力。此方有行有补,有润有燥,治上不遗下,标本兼顾,为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之方剂。(《岳美中医案集》)

按语

此方首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七风毒脚气篇中,名紫苏子汤,治脚弱上气。谓“昔宋湘东王在南州,患脚气困笃,服此方大得力。”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名苏子降气汤。观其方旨意,全在降泻逆气,宣除痰饮,故治脚气浊气上攻,痰饮咳嗽喘急。张石顽、唐容川氏所言极是。惟方中当归,诸家多不解其意,惟先师刘树农先生得之,其谓:“《本经》当归主咳逆上气,诸家随文敷衍,是舍近而取远焉。”可见《内经》、《伤寒》、《金匮》、《本经》诸典籍,不可草草读过焉。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2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