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汤

治法:
养阴托邪法
出处: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组成:
生地黄半斤,切碎 好豉一升 猪脂二斤
方制:
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即愈。
主治:
温毒发斑,脉洪数或弦数,舌苔黄糙腻、边尖露红或焦黄及焦黑燥裂、质绛者。

方论选萃

清·柳宝诒尝读喻氏《尚论后篇》谓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其为正虚邪陷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病乎。惟但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冰伏而不出,宜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动荡阳气之意,庶可望邪机外达于三阳也。(《柳宝诒医案》)

晚近·张镜人黑膏亦出《肘后方》,由生地、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主温毒发斑。我家选取生地、豆豉二味同捣,结合凉血、散血、熄风、清热、祛痰之品,以治邪热已入营分或血分,劫烁真阴,神昏谵语,肝风煽动的疾患。妙在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正如柳宝诒所说:“鲜生地为此证清营泄热必用之药,欲兼疏散之意,重则豆豉同打,轻则用薄荷同打,均可。”。(《近代流派经验集》)

近代验证

例一 过允文治温病晚发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人:潘伯石令郎,年十四岁,住宜兴南大街

原因:素质阴亏,冬伤于寒,潜伏至春末发。夏初乃发。

症候:壮热无汗,神昏谵语,便泄溺赤,舌干懊恼。

诊断:脉浮数沉滑,沉滑为伏温将发,浮数乃邪已外溃,惟时已初交夏令,故断为伏温晚发。

疗法:生津托邪,使邪透汗出为首要。

处方:黑膏一两、前胡二钱、连翘三钱、天冬三钱、薄荷钱半(后入)、知母三钱、元参五钱、赤芍一钱、银花五钱、白茅根四两(去心煎汤代水)。

东垣凉膈散三钱(开水先下)、服三剂,接服后方。

二方:淡豆豉拌捣鲜生地二两,知母三钱,前胡二钱,生石膏一两(研细),玄参五钱,鲜竹叶三十片,薄荷头二钱(与石膏同打),天冬五钱,银花五钱,鲜茅根四两9去心,煎汤代水)。

五剂,便泄去而汗不出。接服后方。

三方:冬桑叶二钱,川贝母三钱,川石斛三钱,前胡二钱,鲜枇杷叶五片(刷净),北沙参五钱,苏薄荷钱半(蔻仁五分同打,后入),豆豉五钱,旋覆花钱半(包煎)白茅根四两(去心,煎汤代水)

效果:服三剂,得战汗而解。

按语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节,为后世伏气成温学说之张本。此方滋阴托邪,为伏气温病治法之渊源。清代·柳宝诒先生治伏气温病,用生地配豆豉,玄参配青蒿,实导源于此。凡读过《柳宝诒医案》者,皆耳熟能详耳。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1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