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为“痿躄”①。
①痿躄:痿系指肢体痿弱不用,躄则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痿躄即言下肢腿弱不用之证。
木通验案
张某某,男性青年。某医院诊断为周期性麻痹。于清晨突然不能起床,他人以为他开玩笑。肌肉瘫痪自下肢开始,两侧对称,肢体近端重于远端,向上发展,伴有肢体肌肉疼痛发僵等情况。查体可见完全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但感觉良好,无病理反射。血钾3.5毫克当量升(正常为4.0〜5.6),用木通75g,水煎50〜100ml,每次服用25〜30ml,日服2〜3次。以上法服用,4小时后感觉周身有力,8小时后能扶床走动,又服1剂能走动,第3天痊愈,要求出院。(《辽宁中医杂志》1977年第1期)
茶子验案
石山治一女,六岁。病左手不能举动三年矣。后复病痫,初用人参半夏或效或否,汪诊左脉浮洪,右脉颇和,曰痰热也,令以帛勒肚,取茶子去壳三钱,捣碎,以滚汤一碗,滤取汁,隔宿。勿食。早晨温服,吐痰三碗许,手能举动。痫亦不作。(《古今医案》)
栗子验案
相传有人患腰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意。(《本草纲目》)
威灵仙验案
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十年,良医殚技莫能治,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游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人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济知之,遂传其事。(《医学纲目》)
杜仲验案一
庞元英《谈薮》:一少年得脚软病,且痛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铃医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折,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本草纲目》)
杜仲验案二
患者蓝某某,女,5岁,患儿于1968年8月高热3天后出现右下肢瘫痪,肌肉逐渐萎缩。两年前曾在本地区医院诊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经中西医及新医治疗未能见效。患儿一直爬行,不能站立。遂用杜仲1.5两,猪脚1个加水适量,文火熬4小时,取药液日分2次服,次日将药渣加猪脚重熬饮服,隔日1剂,同时进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训练,1周后,患儿右腿肌力已有进步,患儿可独立行走30米。第2周后能走200米,第3周已能独立行600米,步态稳健有力,第4周配备1辆儿童三轮车训练腿力,患儿可骑脚踏车数公里,并能与其他小孩玩耍。(《新医学》1972年第8期)
茯苓验案
(钱)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站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固痹也,人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所亲登东山,得茯苓大踰斗,以法啖之尽,由是虽偏废,而风骨焊坚如全人。(《宋史·方技钱乙传》)
乌梢蛇验案
陈某某,女,7岁。发热(体温38.2℃)3日,咽痛、咳呛,神疲,纳减,便溏,周身酸痛,旋感下肢无力,行走多跌仆。检査:下肢腱反射消失,两腿萎软,右侧尤甚,苔薄腻,舌质微红,脉小数,诊断“小儿麻痹症。”此湿热毒邪,内犯肺胃,流窜经络,浸淫肌肉筋脉,而致机体痿痹失用。经用泄化湿热,通络起痿之品,发热已退,余象亦趋平,惟右腿痿软未复,行走困难,此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属之“痿症”,予炙乌梢蛇粉,每次1.5g,1日3次,并配合推拿,半月好转,1个月而复。(《虫类药的应用》)
按语
《素问·痿论》虽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谓,但细究痿之为病,与肝肾肺胃四脏气血津精不足关系密切。木通所治验案即西医之周期性麻痹,属于发作性肌肉瘫痪,常与血清钾含量降低同时发生,传统文献均载木通可通利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成分中含有30%的钾盐,因而生效,且安全系数大,无中毒性反应;茶子性味苦寒,有毒,《本草纲目》论其可“治喘急咳嗽,去痰垢”,汪石山所治之证,系痿兼痫之属痰热者,因其病位偏上,执就近驱邪的原则,以茶子煎汤,吐尽痰浊,病遂殆消;杜仲、栗子、威灵仙其性皆温,均可治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以充筋力,《别录》载其“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之证;栗子味甘性温,补肾强筋,健胃养脾,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迟之证,效佳;威灵仙苦温无毒,唐贞元中有周君巢作《威灵仙传》,说其功效是“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大诗人苏东坡亦有《服成灵仙法》数首,载于《苏沈良方》中;而茯苓味甘而性平,甘则能补,平而不峻,健脾和中,故脾虚湿盛之痿证宜用之,乌梢蛇味甘,其功效应用与白花蛇相似,性善善走窜,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近年来,常用乌梢蛇及白花蛇各等分研末,黄酒送下,每服1.5〜4.5g,日2〜3次,治疗小儿麻痹,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