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

出处:
元·李杲《脾胃论》
组成:
黄芪二两 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不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各三钱 黄连一钱
方制: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三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或加至五钱。
主治: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方论选萃

明·吴昆湿淫于内,体重节痛,口干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饮食不消,洒淅恶寒,面色不乐者,此方主之。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流百节,故令体重节痛;脾胃虚衰,不能运化精微,故令口干无味;中气既弱,则传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而饮食不消也;洒淅恶寒者,湿邪胜也,湿为阴邪,故令恶寒;面色不乐者,阳气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能渗湿;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而搜百节之湿;黄连苦而燥,可用之以疗湿热;陈皮辛而温,可用之以平胃气;乃人参、黄芪、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药之酸收,用之以和荣气,而协羌、防、柴、独辛散之性耳。仲景于枝枝汤中用芍药,亦是和荣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医方考》)

清·喻嘉言升阳益胃者,因其人阳气逼郁于胃土之中,胃虚不能升举其阳,本《内经》火郁发之之法,益其胃以发其火也。升阳方中,半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胃,半用独活、羌活、防风、柴胡升阳,复以火本宜降,虽从其性而升之,不得不用泽泻、黄连之降,以分杀其势。制方之义若此。(《医门法律》)

清·汪讱庵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升阳益胃汤,东垣治所生受病肺经之方也。盖脾胃虚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肃下行,则湿热易攘,阳气不得伸,而为诸病。当以羌活、柴胡、防风升举三阳经气,独活、黄连、白芍泻去三阴郁热,佐以六君调和脾胃。其分两独重于人参、黄芪、半夏、炙草者,轻于健脾而重于益胃,其升阳之药,铢数少则易升,仍宜久煎以厚其气,用于早饭、午饭之间,藉谷气以助药力,才是升胃中之阳耳。至于茯苓、泽泻,方后注云:小便利不淋勿用,是渗泄主降,非升阳法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验证

例一 过敏性结肠炎案(选自《中医杂志》1965;6:7)

曾某某,男,50岁,泄泻三年,日行2~3次,时溏时稀,夹有完谷,偶有肠鸣,食欲不振,面包萎黄,形瘦神疲,脉濡小,舌淡苔薄,迭经治疗,效果不显。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按患者由于饮食不调,思虑劳倦,日久损伤脾胃,以致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而泄泻,治宜升阳益胃。

处方:党参四钱、黄芪四钱、白术四钱、甘草五分、羌活五分、炒防风八分、炒柴胡八分、炒白芍一钱五分、茯苓二钱、姜川连三分、陈皮一钱五分、姜夏一钱五分、生姜一片、红枣三枚。

服药一周,大便已改为日行一次,粪量较多,食欲略振,续服四十八剂,便解成形,日一次,肠鸣消失。

按语

脾属至阴之脏,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经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矣。思虑劳倦、脾土乃伤,脾虚不运,水湿濡滞,流入经络,肢体重着,骨节肿痛。《素问》所云着痹是也。东垣此方,用四君子加黄芪益气升阳,运脾化湿;羌、独、柴、防乃辛散风药,流湿以润燥;半夏、茯苓、陈皮燥湿以化痰;黄连、半夏辛开苦降,虑湿郁痰滞,痞塞中州也;茯苓、泽泻甘淡驱湿,使湿从小便而去。绎其方,乃补泻兼施,上下分消之法。于脾虚湿困,流注经脉骨节者,最为合辙。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0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