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汤

治法:
益气化痰法
出处:
明·虞抟《医学正传》引《局方》
组成: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方制:
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个,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主治:
脾胃虚弱,气逆痰滞。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气痞满,呕恶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外疡久溃,食少胃弱者。

方论选萃

明·吴昆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气壮则痰行,气虚则痰滞。痰遮气道,故令人喘。甘者可以补气,参、苓、术、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陈皮,皆辛物也。用甘则气不虚,用辛则痰不滞,气利痰行,胡喘之有?或恶人参之补而去之,此不知虚实之妙者也。

气虚,痰气不利者,此方主之。《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医方考》)

清·徐大椿脾气有亏不能健运,故痰湿内聚,食少吞酸焉。人参补气扶元,白术健脾燥湿,半夏燥湿气以化痰,陈皮利中气以和胃,茯苓渗湿气,炙草益胃气也。俾脾健气强则胃气自化,而痰湿无不消,何食少吞酸之足患哉。此补气化痰之剂,为气虚痰湿内聚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唐宗海四君子补胃和中,加陈皮、半夏以除痰气。肺之所以有痰饮者,皆胃中之水不行,故尔冲逆,治胃中即是治肺。(《血证论》)

近代验证

例一 张亚琴治呃逆案(选自《陕西中医》1994.4)

徐某,男,23岁,教员。持续性呃逆1月,前来就诊。患者于发病前,在工作时突然发生呃逆,频频而作,不分昼夜,曾用镇静药,症状未减。患者自诉胃纳欠佳、肢体困倦、食后胃脘痞满不适、大便较干、量少、小便自调。诊见:患者面色较苍白,呃逆连声,即在问病史时也未歇止,声低而弱。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迟。证属脾虚湿阻,胃失和降。治宜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用六君子汤加丁香、柿蒂。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炮姜、法半夏、神曲、炒麦芽各9克、丁香3克、生姜15克、柿蒂、陈皮各6克、代赭石10克

二诊:服药3剂后,呃逆已基本控制,夜间能安静入睡,白天偶有1次发作。继服上方2剂,呃逆全止而愈。

例二 张亚琴治臌胀案(选自《陕西中医》1994.4)

孙某,女,54岁。患者腹部胀大已3月,加重1周。患者因与家人生气,当晚自感腹部不适,以后腹部渐渐增大,胸闷,气短,尤为近四周来,腹部增大明显,食纳差,口干,咽燥,小便调,大便略干。经当地医院西医进行检查,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经服用西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后转中医诊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喘息不能平卧,腹部胀大,隆起高于剑突,腹围97厘米,移动浊音,双肺布满哮鸣音,其他均属阴性。舌红,苔光,脉细沉。证属肝脾阳气不调,湿浊阻滞。宜健脾益气,理气除湿。方用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党参、炒白术各12克、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木香、大腹皮各9克、砂仁5克、槟榔30克、莱菔子15克。

二诊:服药3剂,自感胸闷、气喘减轻,但仍腹部胀大口咽干燥,大便干,脉、舌同前。考虑患者久病耗伤正气,故更为增液汤加味。

处方:玄参10克、麦冬、当归、白芍、火麻仁、郁李仁、决明子各10克、川楝子、枸杞各12克、槟榔30克、生地黄、莱菔子各15克。

三诊:服药5剂后,患者腹部胀大已消大半,食纳增进,大便质软,舌质淡红,脉略沉弦,腹围92厘米。继用六君子汤减去槟榔,加柴胡9克,鸡内金12克,共服药20剂,腹部胀大已全消失,精神佳,步态自如,衣着平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弦,腹围82厘米,已如常人而愈。

按语

此四君、二陈复合之制也。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喜燥而恶湿。脾运失健,未免积湿成痰,渍之于肺,为咳为喘,痰多如沫;困顿中州,为胸痞不食,泛吐清涎,便解溏薄。虞氏此方,以四君益气以运脾,二陈燥湿以化痰,用治脾胃虚怯,湿郁痰滞者,无不合辄矣。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04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