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骨与关节结核秘方续集

骨病汤

来源:
许履和,《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
青蒿6克,鳖甲(先煎)15克,银柴胡、丹皮各6克,地骨皮、杜仲、怀牛膝、川断、桃仁各10克,红花、苏木各6克,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养阴清热,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解:
古今医家认为:骨痨是阴寒之证,治宜温经通络,代表方为阳和汤。然本病之病机演变甚为复杂,总的趋势是其始也为寒,其继也为热,既有其肾亏骨空之虚,又有其气血凝滞之实;当骨质发生病变时,其本虚标实之局面固然同时存在,但其寒邪已化为热,阴证已转为阳,并且每见阴虚火旺之证。故用养阴清热、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骨痨汤最为合拍。方中青蒿苦寒,专治阴分伏热。银柴胡,地骨皮甘寒,善理骨蒸痨热;丹皮辛苦,清热散瘀;鳖甲咸寒,滋阴潜阳;杜仲甘温微辛,川断苦辛微温,牛膝苦酸而平,3味合用,有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利关节;桃仁苦甘而平,红花味辛而温,苏木甘酸辛平,合用破血行瘀通壅滞;金银花甘寒,紫花地丁苦寒,清热解毒疗痈肿。合而用之,则阴虚可滋,痨热可退,筋骨可壮,瘀血可通,蕴毒可解。全方标本虚实同治,攻消补益兼施。长服无暇,疗效颇佳。
主治:
骨痨(骨与关节结核)。
加减: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以补气血;舌红少苔、口燥咽干、阴虚现象明显者,加生地、麦冬、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养阴液;潮热经久不退者,加胡黄连、白薇等以退虚热;脓肿形成或溃后脓多者,加重清热解毒之品;盗汗不止者,加浮小麦、碧桃干、糯稻根须等以止虚汗;舌苔白腻,胸闷纳呆,夹有痰湿者,加制半夏、茯苓、陈皮以化痰湿;舌质紫暗,瘀滞较甚者,加重活血化瘀之品。
疗效:
多年使用,颇有效验。笔者临床验证多例,辅以外治,均获痊愈。疗效可靠,是一首良方。

补益祛邪方

来源:
林香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
党参、生地各20克,白术、连翘、枸杞子各12克,茯苓、当归、女贞子、骨碎补、菟丝子、芍药各15克,川芎、甘草各10克,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儿童用量酌减。
功用:
解毒祛瘀,补气健脾,益肾填精。
方解:
骨关节结核发病以气虚、阴精亏、骨骼空虚为病之本。邪毒瘀滞为病之标。本方系由八珍汤加味而成。故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黄芪鼓正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化瘀;女贞子、枸杞子、骨碎补、芍药、菟丝子补益肝肾;又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祛邪。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
骨结核。
加减:
伴有脓肿形成者,加白芷12克,皂刺15克,山甲10克,苡仁24克,败酱草30克;疼痛重者,加元胡2克,乳香、没药各10克;阴虚潮热,加地骨皮、鳖甲、黄柏各10克,龟板12克;脓肿平坦,色白或暗淡,关节浮肿者,加肉桂、炮姜各6克,白芥子10克;病程久而痿管不愈、消瘦、乏力、气血双亏者,重用熟地(易生地)黄芪各为30克,加首乌12克,桂圆肉15克。
疗效:
治疗113例,结果治愈75例(占63%),好转31例(占27%),无效5例(占4.4%),复发6例(占5.5%)。总有效率为90%。11例脊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复发1例,有效率为88%。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治愈时间9个月。

虎挣散

来源:
郑惠伯,《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
制马钱子、制附片(炒炮)、甲珠各30克,蜈蚣15条,蕲蛇40克,虎骨20克(可用豹骨或狗骨倍量代)。
用法:
制马钱子方法:先将马钱子沙炒去毛,然后用健康男孩童便浸泡7天,每天换1次,晒干;另取麻黄、甘草各20克,煎汁去渣,再将马钱子100克,加入药汁内,文火煎至药汁完全吸入马钱子内为止,晒干备用。②按本方组成剂量,共研细末,蜜丸,分为60粒,备用。③用量:日服2丸,早、晚各服1丸。马钱子有毒,每日剂量1克为安全剂量,且可达到治疗效果。
功用:
解毒散结,活络止痛。
方解:
本方系由《外科证治全生集》的祛风除湿散(即虎挣散)加味而成。方中马钱子苦寒,散血热、消肿痛,可治重症肌无力等;附子温阳散寒、止痛,其性善走,无处不到;山甲活血化瘀、消肿排脓;蜈蚣熄风止痉、解毒散结;蕲蛇祛风通络、除湿攻毒;虎骨祛风止痛、强筋健骨。合而用之,共奏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效。
主治:
骨结核,寒湿痹、流痰、附骨疽,以及流痰、附骨疽引起的截瘫。
疗效:
多年使用,疗效颇著。一般服药半月见效,月余可愈。

新骨痨丸

来源:
赵永昌,《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
当归、熟地各15克,牛膝、威灵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没药各9克,川续断12克,补骨脂、骨碎补、茜草根、羌活各15克,黑木耳2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丸,日服4次,亦可煎汤,常以3月为1疗程。
功用:
滋肾温阳强筋骨、补气养血通经络。
方解:
本病中医谓之骨痨,因其易流窜他处,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古人又称“凉痰”,多以气血虚寒痰阴清阳凝结而成。但因其病在骨,而肾主骨,肾虚则骨骼失养,易痰易凝,故实属流痰为标,而肾虚为本之证,其病多发儿童、青年,或因年幼先天不足、肾气不足;或因劳倦伤损,皆可导致三阴亏损、气血失和而骨骼空虚,遂致寒痰流注,酿为骨痨,故治当补肾固本为主,化痰消肿为辅。方中熟地、牛膝、川断、补骨脂、骨碎补、杜仲为补肾益精之品,又能坚骨强筋;归芎行血以补血;茯苓健脾以祛湿;羌活、木瓜、威灵仙祛风湿而通上下经络;乳香、没药祛瘀止痛又能生新;更有茜草根一味,据临床和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结核之功,故为必用之品;而黑木耳又有益气活血之力,丸方每每用之。诸药合用,共奏滋肾温阳、强筋骨、补气养血通经络之功,故骨结核用之常能收效。
主治:
骨结核。
加减:
本证之前期,当发热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时,亦可短期合用抗结核药物,则收效更捷。当结核外溃及瘘管形成时,应进行病灶清除术,剔除死骨,并用红粉纱条换药,可祛腐生肌,有治瘘管及促进愈合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一-抑菌试验亦证明红粉纱条对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化脓性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故临床用之常获良效。附:红粉纱条制法:红粉3克,朱砂12克,共研为极细末,与生肌玉红膏(《医宗金鉴》)60克调和均匀,制成纱条,消毒后备用。
疗效:
临床屡用,每获良效。诸症初愈,改汤剂为丸,继服3月以善后,巩固疗效。

骨痨起瘫汤

来源:
史济柱,《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组成:
大熟地30克,川续断、肉苁蓉各15克,菟丝子、黄柏、地龙各10克,怀牛膝、知母、木瓜、红枣各15克,葎草、泽漆、蚕砂各30克,全蝎3只。
用法:
每日1剂,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
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强筋壮骨。
主治:
脊柱结核合并截瘫者。
加减:
如痉挛甚者,加蜈蚣1条(研吞),严重者加羚羊角粉2克(分吞);小便癃闭者,加肉桂3克;有冷脓疡者,加皂角刺30克;无痉挛者,去地龙、全蝎。
疗效: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毒镖膏

来源:
刘金安,《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
乳香、没药、轻粉、血竭、甘草粉、芙蓉叶、汗三七、五倍子各18克,章丹180克,朱砂粉6克,台寸(即麝香)3克,红花9克,小燕3个,咸鸭蛋7枚,香油500克。
用法:
方中小燕(即是夏天房内鸟类燕,以在卵皮出来不过10余日的最佳,整个放油内炸);咸鸭蛋(最好是臭的,无臭的,用咸的,要生的,不要熟的,整个连皮放油内炸之);甘草粉、朱砂粉、血竭、三七末、红花、芙蓉叶粉、五倍子等先将香油用文武火熬开,再将上列全部药味放油锅内炸黑黄色为度,去渣不要,用油汁;次将乳香、没药、轻粉,先共研细,再徐徐下锅内,搅拌,用文火熬之,见各药变成黄色起锅,再下章丹,搅匀,见黑色时用冷水一盆,热锅,至膏滴水成珠,再下麝香,搅匀。下章丹时,要徐徐下之,用铁勺搅之成膏药。即将膏药倒在水盆内,以出去火毒,火毒出净后,膏药即变成灰白色,取出,即可用之。用时将膏药放水中泡化(冬用热水,夏用凉水),待膏软和后,看症大小,取膏适量,贴于疮上。此药上有脓水时,再用凉水洗净,再贴用之,永久不乏,疮症痊愈为止。
功用:
拔毒生肌。
主治:
骨结核(骨痨)、骨疖、骨膜、漏疮、对口、坎头、搭背、腰疽(瘫)、硬伤、偏口、疔毒、恶疮、阴疮、鼠疮、臁疮、红疮、乳疮、筋膜、瘰疬、寒疮、痔疮、痔漏等。
疗效:
屡用屡验,疗效显著。如治骨结核,贴药半月可愈。用治上述各症,均有良效。
附记:
本方为刘氏家传秘方。笔者得此方四十余年,从未外传。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可靠,若配合内治,效果尤佳。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有效秘方。在炼制本膏药中,尚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备用凉水一盆,一是一旦油锅起锅快时,恐其溢锅,将锅急速拿下火来(离火),用凉水一口喷向膏药上,自落不致外溢;二是试膏药是否滴水成珠,将膏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黏手时,此膏火头正好,即将膏药全部倒在水盆内,火毒被凉一激,黑烟即出腾空火毒无存。膏药泡凉水内即变灰白色,为质优。膏药火头老即不黏手,正合适,若发硬是火老了,老兑香油;黏手是嫩了,嫩兑丹(章丹),如此将药调和火头相当,用之无不奏效。②用文武火熬之,不要火急,恐其药发生火性;要耐心熬,在徐徐下章丹时,要多搅几百下,能使膏药又亮、又光、又黑、又滑,成膏时揉成长条,剪开四五寸一条。③膏药外用章丹挂皮,保存膏质和永久效能,日期越多,膏药效能更好,能使患者不知不觉的早日康复。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67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