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正公(1912〜1991),上海已故名医。著名老中医王正公老师,晚年专攻青少年哮喘,疗效卓著,尤以善用张子和汗吐下三法治喘著称,今掇其医绪,以窥一隅。
首重汗法
老师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首创“寒乃六淫之首”,更重“肺喜温而恶寒”之论。他说:哮喘病人体质多系过敏,气道呈高反应性,然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解表,宣肺达邪,张子和所谓“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此即顺其生机,驱邪外达,切忌寒凉止遏。他最反对一见咳嗽便用板蓝根、竹沥、猴枣、蛇胆、川贝之类,认为使寒邪遏伏于里,不能透达,是“舍本逐末,损脏腑之功能,逆固有之生机,即使伤风咳嗽小恙,每致迁延日久,成为慢性咳喘。外感失治、误治易成为内伤痼疾之理即在此。”并质疑喻嘉言轻改《内经》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以致“肺喜润而恶燥”的观点盛行。王老认为这个观点在肺痨家尚可适用,而对咳喘病人则非其所宜。即使是“秋凉外感,亦宜辛温宣透入手,切勿早用清燥润肺之品,以致留邪堵患。”其临床用药,常用三味辛散药(干姜、细辛、薄荷)、三拗汤、二虫止嗽散(王老自拟方:僵蚕、蝉衣、荆芥、防风、陈皮、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及三子养亲汤(偏寒用白芥子,偏热改为大力子)。王老说:麻黄乃发汗大将、平喘圣药,合二虫有解痉平喘抗过敏之作用。他认为小儿之过敏乃“因病致虚,因虚致敏”,只要病邪祛除,生机恢复,过敏自愈。
蒋某,12岁,男。门诊号16173。1986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有哮喘史8年,每逢秋冬及气候变化时发作。一周来哮喘发作较甚,服氨茶碱、气喘片未能控制。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气急,胸闷,咯痰不畅,难以平卧,苔薄白而滑,脉浮细而数。风寒外束,痰饮内伏,肺失宣降。治拟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平喘。
3剂后咳减喘平,再予原方去白芥子、细辛、防风,加白前9g,前胡9g,桔梗4.5g。连服14剂,哮喘完全平复。
活用吐法
王老认为,咳嗽排痰乃是机体固有之防御机能,应该顺其生机,因势利导,要用排痰透达之法。他认为张子和的吐法是祛痰达邪的很好方法。他说张子和的吐法不仅是狭义的催吐,而是包括了“引涎、漉涎、喷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王老喜用生莱菔子、桔梗、白前等药,视作吐法祛痰药。他引《本草纲目》李时珍语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熟则消积食。”桔梗亦有排痰催吐作用,只是力量较弱,桔梗、芦头则涌吐风痰之力更强。白前多用亦令人恶心。他发表“鸡羽探吐法治小儿痰喘”一文,介绍以鸡羽在患儿喉部卷动,促其呕恶,配合药物治疗,用治疗急性痰壅喘急而体质较强之患儿。一般来说,能吐出白稠粘痰,气急即能平缓。
童某,女,31岁。有哮喘史20余年,每年春秋气候交变时发作,近几年日趋严重,四季发作,曾服用强的松较长时期,因担忧副作用而不敢续用。亦曾服用中药,未能控制发作。1990年11月就诊于笔者,曾给予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定喘汤、麻附细辛汤及其他验方,几乎是每周换一方,皆不应。于1991年1月8日请教于王老:咳少而不扬,咯痰难出,胸闷气急,喉间痰鸣,头晕乏力,夜不安枕,纳谷不馨,苔薄滑腻,脉细弦略数。寒邪留恋肺卫,伏痰胶着胸膈,肺失宣肃之职。治以宣肺散寒,平喘化痰。
7剂。另生莱菔子30g、捣烂,开水冲泡,温服,服后10〜15分钟,以手指挖舌根助吐,过1小时再服上药。吐后痰涎较多而能出,药后当夜即能安卧,咳痰爽利,气急明显好转,第2天神清气爽,哮喘随之缓解。
善用下法
王老认为,从生理上讲,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又与大肠相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大肠责司传导,需依赖肺气之下降而排泻通畅。从病理上讲,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当肺部有疾患时,调节水液平衡的功能就会失控,表现在咳喘患者出汗特别多,耗损大量体液;哮喘发作时,呼吸道内分泌的痰涎增多,呼吸加快,通过肺部蒸发消耗的水分要比平时大大增加。此外哮喘患者有不少服用氨茶碱,它的利尿作用,使小便增多,从而使肠中津液减少,而出现大便干结。且今独生子女大多偏食,蔬菜吃得少,由于纤维素的缺乏而影响肠管蠕动,也助长了大便的秘结,大便的秘结会影响肺气的清肃功能而导致哮喘症状的加剧。诚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这是老师善用下法的理论上的认识,也与老师深受张子和“凡积聚陈菀于中,留结寒热在内,都应逐去,宜用下法”之影响有关。据笔者初步统计,小儿哮喘患者大便干结者约占60%。老师早年用桃仁、郁李仁、麻仁、生首乌、生芝麻等润肠之品,而晚年则善用生军,并认为大黄本身有治喘作用。如《金匮》之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己椒苈黄丸治痰饮水走肠间,皆为治喘方;又如《千金要方·咳嗽》紫菀汤、五味子汤,这些治咳喘之方皆用大黄。故大黄治喘本是经典之法。王老亦很赏识《伤寒温疫条辨》中之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四味研末吞服),认为是一张有效而值得推广之好方。王老认为只要咳喘而痰稠之患者见有:①汗多,大便干;②舌尖红,口干;③脉数,大便干,即使患者每日有大便亦可用大黄,不必待便秘才用。他说大黄有消炎消积,清肠豁痰,凉血祛风,祛瘀通络等功用,不能把大黄单纯看成泻药,张子和的下法必须从广义角度去理解。
邓某,男,6岁。1991年4月7日来诊。有哮喘史1年,前日食海鲜及西瓜,咳喘突作,来势急骤,急诊处理后稍见缓解,今日仍喘咳不止,大便如常,咯痰不畅,两肺听诊闻散在哮鸣音,舌红苔根白腻,脉细。
7剂。药后大便稍糊,哮喘控制。
王老说张子和的“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对青少年哮喘来说是适用的,因为青少年毕竟体质较好,抗病力较强,恢复亦快。但对老年哮喘伴肺气肿、老慢支、肺心及体质虚弱者,应用攻法亦宜谨慎。急则主攻,中病即止,此即顺其生机,因势利导。缓则治本,宜邪正兼顾,不可纯补,以其内有伏饮,膈有胶固之痰,胸有壅滞之气。然反复发作肺气已虚,久病之人必累及脾肾,故当培本以复生机,亦不可不知。
(张家骏、王瑞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