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正公(1912〜1991),原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名医。控制并逆转“慢支”和“支哮”向肺心病发展,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辨证论的基本准则。治疗慢支和哮喘,是医也谈止咳、化痰、平喘,但采用的方法,不是就事论事地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喘平喘,而是“追本求原,审因论治”。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抑止咳嗽的效果不好,相反会导致咳嗽迁延不愈,成为喘咳、喘肿之渐。所以先辈有云“咳无止法”。引起咳嗽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以外感为主,老慢支一般冬季发作,夏令小康;小儿哮喘发病多在气候寒暖交替以及突然受凉时。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受风、寒、湿三气的刺激后,粘膜肥厚,痰涎分泌增多,引起咳嗽气急;暑、燥、火三气则可引起气管粘膜干燥,慢支在冬季发病的道理就在于此。掌握这些规律,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治痰问题。中医把痰分得很细,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等。中医所谓“化痰”是从滋生痰涎的因素,辨别痰的性质,采取“因势利导”,“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液的来源,例如,由伤风感冒引起的痰多,给予疏表剂;由脾胃湿盛而痰聚者,给予健脾化湿剂。“畅流”就是对已经分泌的痰涎,加强气管粘膜的祛痰功能,使分泌物减少,咯吐爽利,气急胸闷就会缓解。同时继发感染也会因之而减少。
关于治喘问题,喘有虚实之分。实喘以祛邪为主,从痰论治,透其邪祛其痰,则喘咳自平;虚喘从心肾气血之亏论治。但亦可以见于感邪夹痰之证,乃本虚标实,宜标本兼顾,从先后论治,这些都属于治病求本之道。
顺其生机,因势利导万物都有生机,以树木而言,顺其生机则茂,逆其生机则萎。人体的生机亦然。在正常情况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血冲和,循行无间”。一旦罹病,生机受到破坏,医者要从整体入手,寻求并掌握脏腑、经络、气血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的因素,或祛邪,或扶正,顺其生机,以复常度。例如:从消化道而言,以下降为顺,上逆为逆(胃以降则和)。从呼吸道而言,以清肃为顺,壅阻为逆(肺主肃降)。一旦肠胃受病,或下痢腹痛,或便秘腹胀,治则以疏化通导,是顺肠胃的生理机制以祛病邪;肺经受病而咳嗽痰壅,治宜宣肺祛痰,这是顺应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反之皆为逆,逆则病不愈。遗憾的是今人治咳,习用抑止,病虽不瘥,不以为害,无怪患慢支和哮喘者日多。不过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咳喘急性发作时,适当止咳平喘以救急,亦未尝不可;如长期依赖扩张气管以平喘,麻痹神经以止咳,欲取得病情的逆转,往往事与愿违。
“因势利导”是中医学最根本的治则之一。八法中汗、吐、下三法是直接因势利导,祛病达邪的方法,邪祛则正安;和、温、清、消、补五法,则间接地调其偏胜以奏祛病达邪之效。实践证明,疏导的方法比抑止的方法要好,以呼吸系统疾病来说,透了邪则咳自止,豁了痰则喘自平。
上工治未病
《素问》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降低呼吸系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只有在其未形成喘咳、喘肿之前,特别在急性期邪气初感,正气未伤的时候,及早地透邪于外,方能事半功倍。
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冒时,如见咳嗽痰多,鼻塞流涕,常用《医学心悟》方“止嗽散”加僵蚕、蝉衣,取名为“二虫止嗽散”。方中荆芥解表祛风,百部、紫菀理肺治咳;白前、陈皮利气化痰;甘草、桔梗开上宣肺,加僵蚕、蝉衣以疏风解痉,化痰散结,共奏清轻宣透之功。咳而喘者加麻黄、杏仁;伴发热者加前胡、牛蒡子;有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如风寒见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痰湿甚者加半夏、茯苓。总之,小儿用药要轻灵平稳,祛邪不伤正,取“轻可去实”之意。已成哮喘系由感冒诱发者,亦可用此方加减,如能及时宣透,哮喘症状每得以缓解。
此外,慢性呼吸系疾病容易继发感染,须引起重视。症状为吐脓状痰,伴发热气急咳嗽,属于“风温”范畴,治宜辛凉解表,清肺祛痰。轻证用银翘散加前胡、桑叶、桑白皮、黄芩、蒲公英、鱼腥草、莱菔子等;重证用麻杏石甘汤加牛蒡子、前胡、银花、连翘、芦根、僵蚕以控制感染,待症状缓解后,再与清肺祛痰之法。
无论慢支与哮喘,在缓解期都要及时扶正培本,增强体力,以减少其发作。在缓解期,宜选用丸剂为治,药效稳定,又便于服用。冬令则用膏剂,以巩固疗效。
例1寒喘损及心肺
蒋某,女,70岁,1981年7月29日初诊。
患者于1950年秋起伤风感冒,过早应用寒凉润肺之剂,邪未透达,咳嗽迁延不止,逐步形成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平时咳嗽咯痰不利,行动气急,每交暑令则喘咳大发。今年7月中旬发作,较去年提前3天。诊脉沉细数,舌质淡,口唇色褐,咳嗽汗多,通宵端坐,痰多白沫,或如鱼冻,口淡不渴。证系久咳损肺,肺损累及心肾,心气虚则血行凝涩,肾阳衰则水饮不化,上射于肺,阻肺气之下降,是以喘闭不通。证情危笃,亟予益气温阳,以化寒饮,豁痰解痉,以平喘急。
上方连服21剂,证情好转。前方增用熟地、丹参、当归、黄芪、淮小麦、玉竹,气血并调;去细辛、干姜,熟附块改为5g,继续调治,交冬令则进服膏滋。翌年夏令喘咳虽有小发,其势大减,随访3年,病情缓解,能从事家务劳动。
例2哮喘肺气虚风热
朱某,男,7岁,1983年2月15日初诊。
患儿在出生4个月时患肺炎,后在半年中连续发生肺炎4次,即成哮喘。每年在劳动节和国庆节前后发作,在3周岁前因哮喘性肺炎住院达12次。小时奶癣多,平时鼻塞多涕,多嚏,鼻翼肥大湿润,面色少华,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小数,病由客邪犯肺,失于宣达,邪郁化热渐至肺卫不固,一遇新感即引动宿恙复发。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拟先宣肺透邪,佐以益气化痰之治。
服上方7剂后哮喘即控制,连服上方30余剂,哮喘未发,仍有鼻塞多涕善嚏,脉细小,舌净质红,原方除牛蒡子、前胡,加辛夷,继续调治。当年“五一”节前后,哮喘未发。于前方中加入党参10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6g,白芍6g,麦冬6g,五味子4g等益气养血,补肺培本之品,改为丸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哮喘未发。例3:肺阴虚痰热壅阻刘某,女,13岁,1981年4月2日。
患者2年来因连续感冒咳嗽而哮喘,每于气候变化时发作,发作时先鼻塞打嚏,后咳嗽气急,喉间有哮鸣音,今已发作半月,夜间为甚,咳痰色黄,有腥味,气急不能平卧,口唇热疮,苔薄黄,舌质红尖刺,脉小数。禀赋肺胃火旺,风邪外侵,失于宣达,郁而化热,夹痰浊阻于肺络,呼吸升降不利。先拟宣肺透邪,豁痰定喘。
南沙参10g、牛蒡子10g、前胡10g、僵蚕10g、蝉衣4g、桑叶皮各6g、百部10g、紫菀10g、杏仁10g、甘草4g、桔梗4g、干芦根15g。3剂药后气急较平,胸闷得舒,咳嗽咯痰较利,痰色转白,苔化,舌质仍红,脉数减。原方加北沙参10g,象贝6g,续服5剂。随后原方加减调治,随访2年哮喘不发,体健,夏令参加游泳,亦未见异常。
以上2例,起病都在儿童时期,前者发病于肺部反复感染之后,辨证为肺阳虚而内有伏热;后者则发病于连续感冒之后,辨证为肺阴虚而内有痰热,皆由于客邪侵肺,早失宣透,邪郁肺系,逢气候交替,由新感而诱发,见证都属本虚表实,治则采取先治标后治本。总之对于这一类型哮喘的治疗,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步骤:一是宣肺以透邪,二是祛痰以平喘,三是扶正以培本。但邪正虚实之辨,缓急先后之治,须因人而异,不可执一不变。
(张家骏、王瑞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