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开合升降,治久咳痰喘

名医简介

欧阳琦(1926〜),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肺心病等,都是因久咳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增剧的。这些病在病理改变上虽然有很大不同,但是中医对这些病的治疗,都是根据咳喘症状及全身情况而辨证用药的。

按照中医理论,咳喘由肺气不利所致。所以治疗咳喘,首先要弄清楚究竟是肺的开阖、升降哪一方面失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外感受寒,皮毛闭塞,肺气不宣,发生咳喘,其证多见喉痒、鼻塞声重、恶寒身痛、发热无汗。凡见此类证候,无论是急性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皆宜辛散宣肺为主,宜麻黄、苏叶、陈皮、枳壳、桔梗之属,可适当配合前胡、杏仁等清降之品。寒邪外束,肺的开阖失职,在咳喘的同时,只要有上述表寒见证,不仅气管炎,就是肺气肿、肺心病,也要予以宣肺解表,待表寒证罢,再议治本。

支气管扩张,原则上宜清肺润肺,通络止血。如受寒引起复发,或发作时受寒,在咳喘胸痛吐血的同时有明显的表寒见证,亦当予以蜜炙麻黄、荆芥炭、苏叶、桔梗之属宣发肺气。否则咳呛不已,肺络不宁,吐血胸痛亦不能望其缓解。

支气管哮喘,前人本有“急则治标”的方法,不仅有明显表寒见证,宜辛温宣肺;就是不因受寒引起复发,亦应予蜜炙麻黄、苏叶、桔梗、化橘皮等开肺豁痰。常见哮喘病人发作时,胸闷气急、干咳无痰,在咳喘多日之后,逐渐吐出稠痰,胸膈始快而喘亦渐平。前人有见及此,认为构成哮喘的两个条件是:“外有风寒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所以哮喘一发,宣其肺气,开其痰路,即可使哮喘程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除受寒引起咳喘外,还有“伏热”、“留饮”两种情况必须注意。“伏热”多有苔黄、口渴、痰稠等症,宜辛温宣肺剂中配合黄芩、银花、连翘、瓜蒌皮、川贝等清热化痰。“留饮”即《伤寒论》所谓“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的小青龙汤证,其证除有上述伤寒表证外,必苔白、口不渴、咯稀白痰。所以小青龙汤外取麻桂解表,内用姜辛味以温肺逐饮。

例1张某,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数年。一次因受寒复发,咳喘并作,某医予以小青龙汤,随即喘平咳止,自认为从此得一良方。又一次受寒复发,抄原方照服,虽身痛恶寒稍解,但咳喘增剧,并见苔黄、口渴、胸痛、痰稠、痰中带血。为之改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银花、瓜蒌皮、杏仁、前胡、白茅根等清降药,连服数日,才逐渐平复。本例前次用药有效而后一次用药反而增剧,就是只识一面和没有掌握鉴别“外寒内热”与“外寒内饮”两证的缘故。

肺部感染,清降失职,热客于肺,发为咳喘,多见咽喉不利,苔黄脉数,咳时连声有力,喘时痰鸣急,甚至不得平卧,《金匮》称为“火逆”。治以清热降肺为主,佐宽膈祛痰,宜桑白皮、黄芩、葶苈子、杏仁、前胡、瓜蒌皮、银花、芦根、冬瓜仁、鲜竹茹之属,不可妄用升提之剂。上呼吸道感染,鼻干涕稠,咽中如炙,喉间有痰不易咳出,喉部燥痒时则呛咳不已,当着重加用射干、山豆根、马勃、薄荷、马兜铃之属以清利咽喉。

咳喘不已,兼见苔腻胸闷、食少腹胀,则属“浊痰上逆”之证。此证宜温胆汤加蔻仁、杏仁、苡仁以化痰降浊,肺气始得清降,清润药又当禁忌。肺的升降失职,上逆而为咳嗽,有因火、因痰不同,故虽以降肺为主,但对清热、化痰又当有所区别。

例2朱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常自检古书,自拟方药,因其每发则面赤烦热、口渴引饮,常用清降药如桑白皮、葶苈子、莱菔子、麦冬、玉竹之类有效。一次因冒暑引发,喘又大作,苔腻,胸闷,渴不欲饮,愈用清降润肺药,愈胸满气逆。为之改用二陈汤加蔻仁、草果、杏仁、苏子、紫菀、旋覆花之属,连服5剂,咳喘始平。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这是前人观察呼吸运动时所得出的认识,因为呼吸不仅是胸部运动,肺部也需配合运动。气逆咳喘,主要病变在心肺,特别是久咳气逆,络阻血瘀,更与心肺有关(在治疗上有消瘀通络之法)。但咳喘反复持久发作,肺气虚耗,牵动肾气,咳喘时抬肩撷肚,或动则咳喘,喘促则牵动百骸,心悸、少腹逆冲,为肾气不摄,肺气不敛。治此,一是要降冲,一是要纳气。升散、清降之品皆当禁忌。若心阳不振,出现心悸怔忡,咳喘吐涎沫而不渴等“饮邪上凌”之证,当用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以逐饮降冲。若肾气上逆,咳喘以入夜为剧,活动时为剧,或自觉少腹逆冲,兼有五心烦热、舌绛咽干等阴虚者,宜都气丸加核桃肉以滋肾纳气;兼有肢冷恶寒,尿清苔白者,宜肾气丸加鹿茸以温肾纳气。

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多咳喘并作而有上述饮邪上凌或肾不纳气之证。前人治疗久咳久喘之“缓则固本”法,多采用上述诸方。久病年老体弱而咳喘者,兼有食纳减少,腹胀便溏,泛涎不已等脾虚见证,用六君子汤以健脾摄涎,亦属扶正固本之类。

咳喘发作,急则治标,开肺豁痰以缩短病程,咳喘缓解,缓则固本,采用降冲、纳气、健脾以益气。发作时间缩短,缓解时间延长,即使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也可使其逐渐趋向好转。

例3杨某,年逾七旬,患肺气肿多年发展为肺心病,动则气喘,偶有感冒或感染,则咳喘大作,平时常有舌绛苔黄、口渴痰多等阴虚见证,按急则治标,缓则固本之法处方。治标则开肺豁痰,有感染时配合桑白皮、黄芩、冬瓜仁、银花、鱼腥草;固本则采用都气丸加核桃肉、枸杞、蛤蚧之属,病情逐渐好转。前年因长期冰冻,气候寒冷,出现肢厥脉微、气喘不续、口唇发绀等心衰现象,恐有阴虚阳竭之虞。在滋肾纳气的基础上,配合参茸王浆,每晚入睡前口服1支,连续30多天,春暖之后,病情又逐渐缓解。去年咳喘发作次数与程度都比前年有所减轻。

例4周某,年逾六旬,入秋后,久咳不愈,痰多壅塞。自认为幼年房劳过度属肾不纳气,肾水上泛之证,叠进都气丸不效。续见苔厚、食少、便溏等症,改用六君子汤加紫菀调理肺脾,痰渐减,咳亦渐止。

喻嘉言对外寒引动内饮之证称为“外内合邪”,对肾气上逆,引动膈间支饮,称为“上下合邪”。喻氏此说,虽不足以概括上述咳喘诸证,但能简明地说明喘咳发病与肺的开阖、升降的关系。脾为清浊升降出入的枢纽,肺的开阖、升降失职,当然与脾有关,所以咳喘诸证中亦有脾虚不摄之证。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3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