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咳嗽发微

名医简介

唐步祺,成都名老中医。

肺痿是由于重亡津液,或津液不得输布,悉化涎沫,久咳不愈而致肺脏萎缩。唐容川谓:“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涸而肺焦也。”其证大约有三种。魏念廷谓:“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热之萎,如日炙之则枯;有冷之萎,如霜杀之则干也。”曹颖甫谓:“痿之言萎,若草木然,烈日曝之则燥而萎;水泽渍之则腐而萎。”故有由热燥致痿者,有由于寒燥致痿者,有由于寒湿致痿者。

热燥致痿者,或由汗出,或由呕吐,或由消渴,或由便难而被快药下利,或由小便利数,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致内脏之津液消耗太过,故阴虚生内热,燔灼熏蒸,肺气日燥而形成肺叶焦枯痿弱,其入大都形体消瘦,皮毛干枯,多为干咳,或欲咳不得咳,有时亦咳出少量浊唾涎沫,其质稠粘,气急喘促,口渴咽干,虚热烦躁,甚则咳血,口无津液。舌苔干黄而燥。脉多虚数无力。治宜清热、润燥、生津,轻则甘草汤,本方仅生甘草一味,乃从长桑君以后相传之神方。《伤寒论》以治少阴咽痛。《肘后方》以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烦躁而不渴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俱以治肺痿。徐忠可谓:“肺痿之热由于虚,则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平,频频呷之,热自渐化也。”甘草具清热、润燥、和偏、缓急、化毒、补中之力,故对燥热之肺痿有效。热甚燥甚,则以麦门冬汤为主治方剂。肺痿既属虚损之证,故用参、甘、粳、枣,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复重用麦冬润燥生津,更佐半夏以涤痰降逆。故《肘后方》用之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因其滋润清养之力强。故魏念廷、沈明宗、曹颖甫等,俱谓此方为治燥热肺痿之良方。

寒燥致痿者,其症状多为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心中温温液液,有泛泛欲吐之势,短气不舒,津液不布。舌苔白。脉多虚数细弱。汪双池谓:“肺痿者,肺气虚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而肺枯。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治宜温润行气、生津化燥,轻者生姜甘草汤;阴凝燥结之痿,须用辛甘温润之剂,始能化阳生气。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宣肺气以解郁。党参主补五脏,尤能大补肺中元气。甘草补中,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大枣补土益气,润心肺,调荣卫,缓阴血,生津液。合之则能化阳而生津。喻嘉言谓:“此方治胃中津液上竭,肺竭已极,胸咽之间干槁无耐之证,以生姜之辛润,上行为君,合之人参、甘草、大枣,入胃而大生其津液,于以回枯泽槁,润咽快膈。”洵属卓见。重者用炙甘草汤治之。本方即桂枝汤去芍药,加参、地、胶、麦、麻仁一派清润之品,以滋五脏之燥。《外台秘要》以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诚以阴凝寒燥之痿,固当润泽其枯槁,但非辅以辛甘化阳之药,不足以消其阴翳之源,故以桂、甘行身之阳,姜、枣宣其内之阳。徐忠可谓:“后人只喜用胶、麦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正系有见而云然。且肺朝百脉,肺痿久不愈,则血液循环定受影响,故脉多虚细微弱。本方又能调和营卫阴阳而复脉,故治肺痿虚弱者,更加适宜。

寒湿致痿者,多由肺阳不足,而津液失运。其症状多为口不渴,亦不甚咳,即咳亦不爽利,咳则吐涎沫,量多而清稀,多浊唾,口臭,头眩,短气,恶寒,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小便数,有时遗溺。舌质淡,苔白腻。脉虚数。《金匮要略》谓此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故也。与上述燥热、寒燥致痿者,要自不同,曹颖甫谓:“肺中冷,实为肺寒,眩为水气上冒,多涎浊,则寒湿在上也。”其不渴,亦由有水气,不甚咳则肺气虚极,排痰力弱,故咳亦不爽利。舌苔白腻,脉数而虚,治宜辛甘化阳;温复肺气,以去其寒湿,宜甘草干姜汤温之。亦可随证加入大枣、白术、黄芪、党参、茯苓之类,则效力更佳。

肺痿无论寒热,皆属虚损之证。《内经》谓:“肺喜温而恶寒,喜润而恶燥。”故治疗时切忌表散、攻泻、苦寒及大热之品,以驱逐痰涎。喻嘉言谓:“肺痿属虚,决不可用峻法,大驱涎沫,以图速效,反促其毙。”可引为戒。只宜清滋温养,生气养血,兼补其虚,始可逐渐痊愈。

肺痿既属虚损之证,故护理时,饮食过冷过热,及油腻厚味,含碱性食品,皆非所宜。应注意多方面营养,生气补血,温润肺脏;寒暖调理,愉快耐心,始能恢复健康。

王某,女,35岁,工人。

患者身体瘦削,面色苍白,两颧突出,唇口青黯,两眼无神。头发稀落,两耳干枯,声音细微,若提不起气,咳嗽气喘,吐清泡沬带绿色涎痰,臭味难闻,咳、吐痰都不爽利,恶寒特甚,两膝以下冰冷,困倦嗜眠,饮食不多,月经推迟,量少而带乌黑色,有小血块。近来,更加头眩晕,一身酸痛,口无味,晚上不能平卧。舌质淡,苔白腻中微黄,脉浮紧而细。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治疗3个月无效,反日趋严重,到医院诊病,每走一二十步即喘咳不已。从患者种种症状来看,表现出肺脏因寒湿致痿,复外受寒邪。法当先行解表,麻黄汤加味治之。

麻黄9g、杏仁18g、桂枝12g、甘草15g、半夏18g、生姜62g。

连服2剂,咳喘微有减轻。系外感寒邪入里,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以止咳。

麻黄9g、制附片31g、细辛3g、桂枝12g、干姜18g、生姜62g、甘草31g。

又服2剂,咳喘减轻,已能平卧,仅微觉头眩身痛,恶寒特甚,泡沫痰减少,涎痰增多,有时咳不爽利,似觉胸膈间痰涎阻滞。当温膈上痰饮,兼散寒利肺气,新订四逆加麻黄汤治之。

制附片62g、干姜31g、炙甘草31g、麻黄9g。

尽2剂后,原方加姜、葱治之。

制附片62g、干姜31g、炙甘草31g、麻黄9g、生姜62g、葱白124g。

连尽2剂,头眩身痛悉愈,其他诸证亦减,两膝下微温。但咳不爽利,吐青绿色涎痰,出气腥臭,饮食虽增多,但精神疲乏。舌苔白腻,脉转细小而数。从其咳不爽利等症象及舌苔、脉象观之,必须扶其肺阳,温复肺气以祛寒湿,甘草干姜汤温之。

炙甘草62g、炮姜62g。

服二剂后,诸症又减。而肺肾为母子之脏,肺金之虚,多由肾阳亏于下,子令母虚,改用附子理中汤扶肺肾之阳。

制附片31g、党参18g、白术18g、干姜18g、炙甘草18g。

连尽2剂,四逆汤加肉桂扶肾阳。

制附片62g、干姜62g、炙甘草62g、肉桂9g。

又尽2剂,咳嗽随诸症而愈。

3年后,遇之于途中。自谓病愈后,照常上班工作,且月经正常,又生一子。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29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